通讯员杨康宁
近日,医院心内科再攀“心”高度,心内二科电生理团队成功开展一例左束支起搏术。该手术的成功开展不仅填补了县域内的技术空白,更是心力衰竭治疗理念上的重大突破。
家住宁阳的王先生,今年77岁,素来身体健康,没有吸烟喝酒等不良嗜好。三天前,他突然出现憋喘不适,稍有活动或休息时均有发作,有时步行不到米就会出现憋喘,严重时睡着觉也会憋醒,期间就发生过一次晕厥,持续时间大约1分钟左右。起初,王先生憋喘也就持续5-6分钟,后来,憋喘越来越严重、越来越频繁,家人见病情加重,赶紧带他来到医院寻求进一步治疗。
到院后,行各项常规检查,心电图检查示:心室率II度房室传导阻滞(莫氏II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Q-T间期延长,部分ST段压低,以“心律失常”医院进一步治疗。
入院后,心内二科医生给予王先生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等全面检查。检查后,发现王先生左心略大,并且二尖瓣关闭不全,左室收缩功能、舒张功能明显下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VEF48%,QRS波宽度ms。
结合检查结果,心内二科副主任、主治医师张檑考虑到王先生病情复杂:活动性气短、一过性晕厥、窦性心动过缓、二度至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综合考虑后,建议行起搏器植入治疗。
“患者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左室偏大,同时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二尖瓣中度反流,要求起搏比例较高。如果采用传统的双腔起搏器治疗(心房电极放在右心耳,心室电极放在右室心尖部),右室起搏比例如果大于40%的话,可能会引起起搏器综合征”。心内二科副主任、主治医师张檑这样说道。
王先生病情较复杂,为解决这一矛盾,从临床治疗情况看,最好的办法是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有传统的CRT和比较先进的生理性起搏,而生理性起搏又包含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起搏。
综合分析来看,左束支起搏能将心室电极通过特殊递送系统到达室间隔,将电极头端穿过间隔后电刺激夺获左束支,从而纠正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相比于传统的右室心尖部或间隔部起搏,更加符合心脏电机械同步性,更好的改善心功能,减轻二尖瓣反流情况,更适合用于心功能不全的患者。
除此之外,相比于传统CRT,左束支起搏更加稳定、起搏阈值更低、使用范围更广、价格只有CRT的三分之一,而且能够很好解决CRT中有三分之一患者反应不佳情况。
张檑向患者家属告知患者起搏器植入的必要性和起搏方案,家属非常赞同治疗方案,同意左束支起搏植入手术,手术便提上了日程。
完善各项术前检查后,心内二科电生理团队在介入科的协助下,给予王先生行“左束支区域起搏手术”。
手术时,先给予王先生行临时起搏器植入,通过临时起搏器的保驾护航,再重新消毒铺巾。
将起搏导线放置在室间隔部边拧电极,使电极穿过间隔部到达左室内膜面,进行电刺激观察起搏图形,最后,电刺激夺获左束支。
起搏后,QRS波群明显变窄,为ms,达到了预期目的。术后,王先生的憋喘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整个人比原来也更显精神,王先生和家人对手术非常满意。
张檑表示,“左束支起搏术”在保留传统起搏器植入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特点的同时,又可按照患者自身心脏除极顺序进行生理性起搏,提升了心功能,达到药物无法企及的效果。
“左束支起搏术”的开展,是心力衰竭的治疗从“单纯药物”到“药物+手术”的转变,是起搏器植入从“保障心率”到“同时改善心功能”的进步,为扩张型心肌病顽固心衰的患者、心率缓慢药物不耐受的患者、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无法纠正的患者、经济原因不能接受传统CRT的患者带来了福音。
今后,医院心内二科电生理团队将常规开展左束支起搏技术,通过这种生理性起搏的方法,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和远期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其寿命,更好地为县域群保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