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分享我的旅行见闻,今天要讲述的是南京这座千年古镇里,那些感动人心的故事。
漆桥古镇地处苏皖交界,水陆交通便利,历史上这里曾经相当繁华。漆桥镇因一座古老的木桥而得名。西汉末年,丞相平当为了躲避王莽之乱,辞去官职后,携带家眷来到这里隐居。为了方便族人通行,在河上修建起一座木桥。为了防止桥身腐烂,他刷了一层漆。史书记载‘施以丹漆’,因为漆在古代的时候,是一种很名贵的材料,所以当地人就把这座桥称为‘漆桥’,把这条河称为‘漆桥河’,把边上的这个古镇称为‘漆桥镇’。
漆桥河水流淌千年,而这座石桥一直默默守望,笑看岁月更迭,细数时代变迁。从数百年前古驿道上南来北往的商客,到今天一代又一代的漆桥儿女,他们从这里走向世界,也把‘忧道不忧贫’的族规祖训,带向他们足迹走过的每一个地方。
孔祥清是孔子第七十五代孙,年轻的时候,他从漆桥考到了南京医学院,后来,又远赴德国攻读了医学博士。如今,他已经是享誉海内外的心血管领域专家。虽然离开家乡多年,但漆桥孔氏“忧道不忧贫”的祖训,却一直是他做人做事的原则。
年,汶川地震后的第二天,孔祥清带领江苏省医疗队赶赴灾区,进入到重灾区平武县平通镇。他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并迅速推广开来,避免了重大疫情发生,他也因此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随着名气越来越大,邀请孔祥清去外地讲学做报告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是,面对着这些能给他带来名利的邀请,孔祥清都拒绝了。多年来,他固守着医者本分,把时间都放在了治病救人上。
漆桥镇孔氏后裔孔祥清回忆,“有一次,有个13岁的小女孩,哭哭啼啼地到这来,她是因为早期有先天性心脏病,外科医生开刀以后,先天性心脏病是治好了,可是遗留了一个顽固性的心动过速。从早到晚心跳都是次,没办法治疗,跟开这个刀的医生的技术没关系,它是这个手术本身的技术局限。”
当时,在先心病治疗过程中不留下后遗症,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孔祥清也束手无策,可是孩子痛苦的模样深深地刺痛了他。从那之后的十多年时间里,他放弃了所有的休息日,没日没夜地查找资料研究病例,终于创新出一种介入式微创手术,避免了先心病手术后心动过速的问题,轰动了世界医学界。
为了造福更多的患者,每到周末,孔祥清都医院义务培训医务人员,甚至跑遍了周边二三十个国家,包括战火中的伊拉克。如今,这项技术已经遍及中国家医院,成功为4万多名病人解除了痛苦,并在68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开来。可是,纷至沓来的荣誉,并没有让孔祥清感到兴奋,看着高居不下的心血管病发病率,他又一次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孔祥清:“做医生的其实也非常痛苦,痛苦在哪里呢?相当于我医得越多,但是因为这个病死掉的也越多,因为它发病率越来越多。”中国有句古话,“良医不治已病,而治未病”,说的是真正的良医与其去治疗一个病人,不如让这个人不生病。抱着这样的理想,孔祥清又把自己的全部时间,投入到了心血管防治研究中,这些年来,取得了一些成果后,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回到自己的家乡,用自己的所学回报家乡的父老乡亲。
孔祥清:“一直思考一个问题,我是不是可以为生我的地方,养育我的地方做点事情。”每逢周末,孔祥清和他的团队都会回到漆桥镇,他要为古镇的老人办一件大事,免费为家乡的老人们建立健康档案,并对这些档案进行最先进的科学管理。
孔祥清:“建立健康档案以后会发现生活方式不健康的,告诉他要改变生活方式,如果发现了疾病的一些苗头,要告诉他及时地进行控制。最终达到的一个目标是,让老百姓更加健康,有病的尽快治好,没病得想办法减少发病。”孔祥清尝试的这种健康管理新模式,在世界上也属领先地位。他希望在回馈乡亲的同时,也能为中国心血管病的防治,建立一个样本,并把这种模式推广到全国。
古老的漆桥,早已没有了丹漆的颜色,古老的木桥也已被更坚固的石桥所取代,但是,“漆桥”的名字却一直流传了下来,就像这古镇人家,虽然历经千年风雨,但是“忧道不忧贫”的家训和以义为利的精神,却从未改变,如同这缓缓流淌的漆桥河水,从远古一路走来,奔向更加充满活力的明天。
从老街走出去的漆桥子弟,无论走到那里,总忘不了回眸远眺故乡的青山绿水,那一声乡音,一杯清茶,一条承载着儿时回忆的长长的老街,这是游子们魂牵梦萦的心灵家园。而重义轻利的传统,更是他们走向远方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