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弘扬爱国奋斗精神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根据国家卫健委与上海市实施“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的有关精神,在今年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与文汇报社共同打造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大型征文活动。在我们的身边,有一大批在祖国怀抱里成长的专家、名医。他们热爱祖国的医学事业,关爱患者,刻苦钻研医术,为祖国医学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自身的成长经历、爱国奋斗故事,是广大青年医生成长的动力,也是广大青年医生学习的楷模。开展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的大型征文活动,是要弘扬上海名医们的爱国奋斗精神,激励广大医务人员建功立业新时代。征文活动开展以来,我院接到了各科室的踊跃投稿,现选登其中部分优秀作品。
李毅刚:不做医学源头创新的“局外人”
文
施敏
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医务人员的“本”,就是要有一颗为患者着想的心,以此为出发点,才能开辟出卓然的医学之道。这就是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交通大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李毅刚教授从医之路的真实写照。
医心萌动,奋力前行
年,李毅刚出生在山东省夏津县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
小时候在农村,李毅刚常见到很多村民生病,却得不到医治。高中的一位老师对他触动很大,老师在讲台上强撑着病体给大家念课文的样子他至今不能忘,突然一天,老师不来了上课了,一个月后得知老师去世了。“他是县里有名的老师,深受学生的喜爱,一个月人就没了,非常可惜。当时对死亡还不甚了解,这就成了我少年时期的一个心结——为什么病就治不好呢?”
年,李毅刚如愿考进滨州医学院,开始了漫漫医学征程。大学毕业后,他一门心思报考研究生,他说,当时已经有了自己的强烈愿望,要考最好的学校,跟最好的老师,“心血管发病率很高,死亡率也很高,自己很感兴趣,研究这些和自己的专长数理化的知识也有关系。”于是,李毅刚报考了北大医学院选择了心血管方向。
在北医是他人生中打基础的过程。师从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北大一院汪丽蕙院长和胡大一教授。学无止境是北医的风格。那段时间他做每一件事都认真仔细,养成了一个良好的性格和工作习惯,受用一生。硕士毕业两年后,李毅刚选择去德国深造。年,他来到德国歌医院,师从国际知名电生理专家S.H.Hohnloser教授,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研究和临床工作中,获得德国歌德大学博士学位,成为德国歌医院心内科正式医生。成功主做了国际上第一例心脏移植后房扑的消融;第一例瓣膜病术后室颤的消融;国际上当时最大样本伴有房室传导阻滞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消融。他成为当时德国主做心律失常消融手术最多的专家之一,并获得“德国歌德大学电生理杰出贡献奖”。
在德国的十年,他把基础打得相当扎实,一有时间就在分析资料,有时候深夜才回住所,没有人给他下达任务,全是自己的兴趣,把喜欢的东西能用到临床上来。他说,心律失常的标测与消融讲究的就是精准化,就是找“靶点”,“打靶点”的一个过程。“我的数学和物理知识在后来研究心梗后室速模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模型等都起到重要的作用。精准地计算出这些靶点,才能做到更精准地‘打靶’。提高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不忘初心,创新赋能
在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葛均波院士引荐下,年底,身怀一身“技艺”的李毅刚义无反顾辞别了工作9医院。Hohnloser教授曾多次挽留,执意回国报效祖国的初心愈发坚定,“当初学医是因为情系故土,一方面是国家培养了自己,一方面少年的情怀还在,我虽然喜欢德国人的生活方式,但是从来没想过留在异乡,我要回国给父老乡亲看病。”
李毅刚不仅“艺高人胆大”,更重要的是,他始终怀着一颗真诚之心为病人治“心”病。
怀孕本是件高兴的事,但对一个心跳高达的孕妇却是个致命的危险。年2月24日下午,医院导管室出来,走进家属接待室宣布"手术成功"时,在外面等待的家人瞬间热泪盈眶,激动的握住了医生的手。因为,这台手术不仅要拯救他怀孕6个月的妻子,更是为了保住妻子腹中的小小生命。李毅刚主任说,“这不是我们第一例零射线导管消融手术,我们从年初就开始更新理念,逐步开始运用绿色精准消融术式进行复杂心率失常的射频消融手术,目前帮助了数百位病患恢复正常心跳。研发新的绿色消融术式,救死扶伤帮助病患,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临床医生不做医学源头创新的“局外人”。李毅刚就是这样一位充满创新精神的的医生。他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有明确肺静脉隔离指标的房颤消融术,成功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应用新方法对持续性房颤患者进行消融治疗,可使55%的房颤终止。国际上率先建立了室速折返环的定量分析模型,证实30%的折返环局限在心梗疤痕区内;以外折返环为主环的室速的慢传导区传导时间占室速周期的70%。以此为基础结合三维标测系统率先建立心梗后室速的“新的顺序消融法”。可使手术操作时间从9小时缩短到4.5小时,放射线暴露时间从90分钟缩短到10分钟。以术后不能诱发任何室速为终点,成功率为81%。他因此获得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心房颤动基础和临床研究杰出贡献奖”,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学分会“中青年起搏电生理突出贡献奖”。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二等奖,获得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及年中华医学会三等奖。
创新是医学发展的原动力。83%的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是室颤,抢救成功率只有3%。心血管学界一直是一大难题。李毅刚率先证实浦肯野纤维在室颤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清除起源于浦肯野纤维的早搏,即可避免室颤的发生。并国内率先进行了机制分析,分离了蒲肯野细胞,并证实其与心室肌细胞的特性差异,是产生室速室颤的重要原因。抑制蒲肯野细胞晚钠电流,可减少室速、室颤的发生。
心梗后,坏死心肌用打“补丁”的方法实现心脏机构和功能的完全恢复,是组织工程学的一个热点。但当前的心脏补片,对完全模拟健康心肌取向分层结构、电信号传导和心肌同步收缩尚望洋兴叹。李毅刚团队和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彭慧胜教授等联手,研究的新碳纳米管技术在心肌定向生长和同步化收缩方面的创新与应用,这种新型心脏补片对于心衰和心梗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方面很有前景。这项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杂志上(AdvancedMaterials,IF25.8)。
导管消融+左心耳封堵一站式介入术是房颤伴有高卒中风险的重要解决方案。李毅刚团队是这一领域的重要贡献者,正致力于打造房颤诊疗和左心耳封堵实践的“中国方案”。这些创新结果获中国侨联、国务院侨办颁发的“全国归侨侨眷个人先进”荣誉称号。年9月获中国侨联新侨“创新成果”奖。
十年磨剑,智能辐射
尽管李毅刚教授是心血管射频消融治疗的领*人物,但他并没有仅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