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等单位联合推出的“科学流言榜”年4月榜单近日出炉。本期共有7个科学流言上了榜,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
1
星巴克咖啡含致癌化学物质
◆流言:美国一家法院裁决,星巴克等咖啡公司,在加州销售的咖啡必须贴上癌症警告标签。裁决的依据是,市面上出售的烘焙咖啡中,被发现含有丙烯酰胺——一种有*的致癌化学物质。
◆真相:当焙烤、油炸等加热过程超过10℃,食品中就会产生丙烯酰胺。据《食品与化学品*物学》期刊年刊载的《人类对丙烯酰胺安全膳食摄取量的预估》一文指出,当人体每日每千克体重摄入.6微克至16微克丙烯酰胺时,就会有罹患癌症的风险。按此计算,一位体重55公斤的咖啡爱好者,每日丙烯酰胺耐受量为微克。一杯毫升黑咖啡,平均的丙烯酰胺含量0.45微克。他每天至少要喝杯黑咖啡,才可能产生致癌的风险。所以,普通人每天喝几杯咖啡,远不足以达到致癌剂量。
北斗地图APP可取代GPS
◆流言:北斗地图APP预计5月1日上线,该APP使用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届时将可以替代美国的GPS。
◆真相:北斗地图不等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百度、高德地图一样,北斗地图属于地图软件,主要提供的是基于位置的增值服务,比如把位置显示出来,规划路径等。
所以,北斗地图并不意味着一定是使用了“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地图。手机地图到底采用了哪个卫星导航系统来做定位,主要取决于手机的硬件,手机中装载了哪个导航定位系统的芯片就能用哪个系统来定位。如果你的手机不具备支持北斗系统的硬件,那么你下载了北斗地图APP也跟北斗系统没有关系。
3
科学家发现了“新器官”
◆流言:科学家发现新器官——间质,遍布全身可充当人体“减震器”。
◆真相:3月7日,美国的一个科研团队在《科学报告》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人体组织中一种新的间质组织结构及其分布”的论文。
然而,当仔细阅读过论文原文后,会发现无论是题目还是正文,通篇找不到新器官的说法。
间质(间隙组织)其实单单从字面就可以看出,它目前还仅在组织层面,离器官差着一个等级。间质的“庐山真面目”其实就是若干结缔组织、胶原蛋白和内衬细胞组成的网状微型液体腔。把这样一个非典型的简单构造称作器官,实在牵强。
4
乘坐扶梯时
“靠右站立,靠左急行”
◆流言:乘坐扶梯,“靠右站立,靠左急行”是科学合理的行为。
◆真相: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乘坐扶梯时,确实要求“靠右站立,靠左急行”,但“左行右立”的方式会使电梯长时间承受不平衡压力,让电梯右侧严重倾斜,影响电梯寿命,增加风险。
另外,自动扶梯留出一侧通行并不科学,因为在扶梯上走动不安全。建议乘客在扶梯上尽量不要行走,一级扶梯台阶最多站两个人。赶时间的乘客,还是从楼梯通行比较稳妥,不要在自动扶梯上走动,毕竟安全比时间更重要。
5
今年沙尘天多
是因为三北防护林被砍了
◆流言:今年北京的沙尘次数比往年多,听说是三北防护林的树被砍了。
◆真相:首先,三北防护林并没有“被砍”。其次,有数据显示,从年以来,我国沙尘天呈明显减少趋势。年至年,年平均出现沙尘天气10.3次,较年至年减少4.6次。而近期沙尘天气频繁出现与天气特点是紧密联系的。
6
喝活蝌蚪能“强身健体”
◆流言:一段孩子在家长授意下喝活蝌蚪的视频在朋友圈热传。视频中,白瓷碗里有七八条不停游动的蝌蚪,家长一边哄骗孩子是小鱼,一边一口一口把蝌蚪喂给孩子。据家长说,这可以“强身健体”。
◆真相:食用蝌蚪并不安全,蝌蚪体内有一种称作裂头蚴的寄生虫,如果误食,会引发严重后果。裂头蚴可移行至感染者全身软组织内,使之局部呈现炎症、红肿热痛。所以,食用生蝌蚪风险极大,千万不要盲从。
7
用“达·芬奇睡眠法”
每天只睡小时就精神百倍
◆流言:据说著名画家达·芬奇不需要整晚睡觉,只要每4小时睡15-0分钟。这样一天下来只睡小时左右,而且能保持充沛的精力。
◆真相: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科学证据表明达·芬奇睡眠法就是达·芬奇提出来的。达·芬奇本人是否按照此方法进行睡眠也无从考证。
所谓达·芬奇睡眠法意思是把完整的睡眠时间分割开来,以达成减少睡眠时间的睡眠方式。当我们无法保证一次完整的6-8小时睡眠时,打个盹的确可以缓解疲劳,但是持续地采取这样的方法进行睡眠,并不能达到传说中的高效休息。这种睡眠方法会破坏人体的昼夜节律,剥夺人的正常睡眠需求。当人无法正常睡眠时,就会导致身心疲倦、情绪焦虑紧张、免疫力下降等不良反应,正常生活也会受到影响。
往期文章精选
“上海网络辟谣”的不完全使用指南(内附详细图片指导)
“绿卡”“户口”二选一,注销户口不再是中国人?
网上流传的说法上海公安给了权威回答
用护照不能乘坐国内航班?是时候说说清楚了
澳大利亚宣布MH找到了?失联前遭枪击?假!两国出面否认
你的朋友圈出现过这些谣言吗?上海辟谣平台发布月谣言榜
编辑:祖北辰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文章来源:“蝌蚪找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