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过速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次/分以上者都可以叫做心动过速。根据QRS波的宽度,可以分成窄QRS波心动过速和宽QRS波心动过速,窄QRS波者多为室上性心动过速,宽QRS波者多为室速,但均不尽然,因而会出现窄QRS波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宽QRS波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这样的专题。
简单的心电图千篇一律,复杂的心电图各不相同,今天我们一起见识一份宽窄交替、乱花迷人眼的复杂心电图,体会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畅快之感”。
作者:何医院
该心电图记录自一名58岁中年男性运动试验的恢复阶段(图1)。今天的重点在于“赏图”,其他资料不做过多介绍。一眼望去,整个心电图有宽有窄,错落有致。1~2跳为窄QRS波,是窦性心律;3~7跳为宽QRS波;8~14跳为窄QRS波;15~21跳为宽QRS波,形成类似“夹心饼干”样的变化。图中基础PP间期约为ms,3~7跳宽QRS波心动过速RR间期约为-ms,8~14跳窄QRS波心动过速的RR间期约为-ms,15~21跳宽QRS波心动过速的RR间期约为-ms。
图1心电图提示宽窄QRS波交替,形成类似“夹心饼干”样结构,红色箭头和蓝色箭头标记了两种不同形态的P波
熟悉但棘手的问题来了,上述心动过速的机制是什么?
既然心电图已天然形成了宽窄QRS波交替的规律,我们就逐一看过去。前2跳为窄QRS波,其前可见明确P波,PR间期约为ms,考虑为窦性激动。而第3跳,为宽QRS波,其前可见P波的一部分,其余部分重叠在QRS波内,P波和QRS波无传导关系,因而第3跳起源自心室。
第4~7跳和15~21跳均为宽QRS波心动过速,形态类似,其中第4跳终末、17跳起始和19跳起始前,可见P波(红色箭头指示),测量PP间期固定,在ms左右,也就是说在宽QRS波心动过速发生时,窦性心律并未受到影响,专业术语叫做“房室分离”。房室分离的存在,提示宽QRS波心动过速为室速。那么,中间的窄QRS波心动过速又是什么?
对于窄QRS波心动过速,每个QRS波之前,都有一个倒置的P波(蓝色箭头所示)。P波和其前及其后的R波关系都是固定的,RP约为ms,PR约为ms。第7跳“逆传P波”后心动过速发作,第14跳“逆传P波”消失后心动过速终止。这些特点提示,窄QRS波心动过速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因其RPPR,因而为长RP的阵发性室上速。
对于一个长RP的阵发性室上速,我们需要鉴别如下3种可能:
(1)房速:II、III导联倒置的P波不能除外起源自冠状窦口附近的房速,但此时PR间期仅为ms,比窦律时的PR间期还要短,这和房速常伴PR间期延长不相符合;
(2)持续性交接区反复心动过速(PJRT):PJRT是一个折返性心动过速,前传经房室结,逆传经具有递减特性的慢旁道,既然前传经房室结,其PR间期通常不应该短于窦律,而本例中PR间期msms(窦律),PJRT可能性也不大;
(3)不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不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也叫做快-慢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经快径前传,经慢径逆传,因而表现为RPPR,因其折返环在房室结,产生的激动同时向心房和心室传递,因而可以出现PR间期短于窦律的情况,本例中的窄QRS波心动过速,也是考虑不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可能性大。
窦律,而后室速,室速自行终止,室上速,室速再发,一切看起来这么玄妙,似乎每种心动过速都是说来就来,说走就走。但是,室上速发作时,室速真的走了吗?
注意8~14跳的QRS波形态,并不完全一致,有的略窄,有的略宽,如果只是单纯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不应该存在这种变化。一种合理的解释就是,这几跳中,存在融合波,也就是这些QRS波都是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下传心室和室速“融合”的结果。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室速也在发作,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下传心室较快,在“合资”中占主导地位,因而总体QRS波较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下传心室越快,占有比例越大,QRS波越窄。为了便于理解,可参照图2的梯形图。
图2图1心电图的梯形图解释,黑色圆点表示室速在持续发作,8-12跳为室速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形成的融合波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心电图的解读虽不至于如此夸张,但一份复杂的心电图存在多种解释也是常见的事,上面只是提供了可能性最大的解释之一。
如有其它合理解释,且盼共同探讨,欢迎大家留言。
窄QRS波和宽QRS波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已经让人困惑不已,两者交替、杂糅在一起更是使我们“苦不堪言”。但从细微处发现线索,于混乱中接近真相,收获的喜悦和欣慰,让我们不罔一番努力。如果真的能够感受“心电图之花”的美妙,乱花迷人眼带来的不是困惑,而是享受!
参考文献:VincenzoCarbone,AlessioPoggi,VincenzoMarafioti,GiuseppeOreto.“Wide-narrow-wide”Q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