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五脏有病取其原,艾灸这十二原穴,断全身疾
TUhjnbcbe - 2023/3/15 10:47:00
治疗女性白癜风疾病 http://m.39.net/disease/a_6318031.html

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人体穴位众多,每个穴位还有着特定的作用,光是认识这些穴位就已经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了,不懂穴位的灸友们该如何灸?今天掌门师兄跟大家来分享几个跟五脏六腑健康关联息息相关的穴位,那就是人体的十二原穴。

《难经·六十六难》曰:“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意思就是当你五脏六腑出现了问题,不知道具体该艾灸或针灸什么穴位时,可以先取原穴,然后再去找配伍穴。

何为原穴?

原穴最早出自《*帝内经》,指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为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之处的特定穴。十二经皆有原穴。

《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也。”意思就是当我们的脏腑出现不适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十二原穴上来。

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原穴的名称在《灵枢》提出了11个,并指出了各原穴的位置,但其中尚缺心经原穴神门,后由《难经》补齐。阴经五脏之原穴,即是五腧穴中的输穴,就是以输为原,阳经六腑则不同,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穴特点

原穴具有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两方面的功效。其未病先防的特点是:特异性的预防本胜本腑的疾患。

原穴具有虚可补、实可泻的双相调节功能。这种功能不仅原穴有,很多穴位,也具有这种双相调节性。这表明,双相调节性,是普遍地存在于各经穴之中的。

原穴位置口诀

阳明大肠合谷强,胃经疼痛取冲阳,太阳小肠原腕骨,膀胱原穴京骨上,三焦阳池胆丘墟,肺觅太渊脾太白,心包疾发大陵治,肝原太冲按摩良,少阳心经神门在,肾寻太溪是良方,督脉无原求百会,任脉膻中乳中央。

1、大肠经原穴:合谷穴

合谷,出《灵枢·本输》。别名虎口。手阳明大肠经原穴。

合谷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文献摘要:《铜人》:妇人妊娠不可刺之,损胎气。《资生》:风疹,合谷、曲池。《大成》:疔疮生面上与口角,灸合谷;小儿疳眼,灸合谷(二穴),各一壮。

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相接,又因为大肠经和胃经都是阳明经,二者“同气相求”,因此刺激合谷穴能调经气。对于治疗胃俯和胃肠道方面的疾病有显著疗效。例如胃痛、呕吐、便秘、呃逆,甚至痔疮等发作、便血时,艾灸或搓揉合谷穴,便可缓解肠风下血的症状。合谷穴作为手边的肠胃药,是一个重要的保健要穴,常刺激不仅可以改善肠胃功能,还可以延年益寿。

2、足阳明胃经原穴:冲阳穴

冲阳穴,针灸穴位名,乃是足阳明胃经的原穴。冲,穴内物质运动之状。阳,阳气。该穴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气化冲行天部。

冲阳穴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文献摘要:《素问》:刺跗上,中大脉,出血不止,死。《甲乙经》:善啮颊齿唇,热病汗不出,口中热痛;胃脘痛,时寒热。《铜人》:偏风口眼喎斜,肘肿。

主治疾病:口眼歪斜,面肿,齿痛,癫狂痫,胃病,足痿无力。近人报道还可以治疗脉管炎。

3、小肠经原穴:腕骨穴

腕骨穴是手太阳小肠经原穴。腕骨。腕,穴所在部位为手腕部也。骨,水也。腕骨名意指小肠经经气行在此冷降为地部水液。本穴物质为后溪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行至本穴后散热冷降为地部的水液,故名腕骨。

文献摘要:《甲乙经》:消渴,腕骨主之。《大成》:主头痛,惊风。《金鉴》:主治臂腕五指疼痛。

艾灸腕骨穴可以有效缓解治疗头痛、项强、目翳、耳鸣耳聋、口腔炎、消渴、*疸、肩臂疼痛麻木、腕痛、指挛、胁痛、热病汗不出、糖尿病等

4、膀胱经原穴:京骨穴

出自于《灵枢.本输》,足太阳膀胱经原穴。京骨:京,古指人工筑起的高丘或园形的大谷仓也。骨,水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的湿冷水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膀胱经吸热蒸升的水湿之气,性寒凉,在本穴为聚集之状,如同储存谷物的大仓,故名。

京骨穴位于人体的足外侧部,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文献摘要:《甲乙经》:癫疾,狂妄行,振寒。《圣惠方》:善惊悸,不欲食,腿膝胫痿。《循经》:寒湿脚气,两足燥裂,或湿痒生疮。

5、三焦经原穴:阳池穴

阳池穴出自《灵枢.本输》,是三焦经上的要穴(原穴)。阳池。阳,天部阳气也。池,屯物之器也。该穴名意指三焦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阳热之气。本穴物质为中渚穴传来的弱小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受外部传入之热,此水气吸热胀散而化为阳热之气,如阳气生发之池,故名。

取穴位置:在腕背横纹中,当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

文献摘要:《甲乙经》:肩痛不能自举,汗不出颈痛,阳池主之。《外台》:治寒热痎疟,肩痛不能自举,汗不出,颈肿。《图翼》:主治消渴口干烦闷,寒热疟,或因折伤,手腕提物不得,臂不能举。

主治:肩臂痛,腕痛,疟疾,耳聋,消渴。现多用于腕关节炎,风湿热,糖尿病等。

6、胆经原穴:丘墟穴

丘墟穴,中医针灸穴位之一,出自《灵枢》,足少阳胆经的原穴。丘墟。丘,土堆或土坡也。墟,故城遗址或废墟。丘墟名意指在胆经的风气作用下,地部的脾土为空虚之状。本穴物质为悬钟穴降行而至的水湿风气,在风气的吹刮下穴内脾土为空虚之状,只有皮骨而无脾土(肌肉),故名丘墟。

该穴在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文献摘要:《甲乙经》:目视不明,振寒,目翳,瞳子不见,腰两胁痛,脚酸转筋,丘墟主之。《千金方》:主胸痛如刺。主脚急肿痛,战掉不能久立。跗筋脚挛。《大成》:胁痛,针丘墟、中渎。《图翼》:主治胸胁满痛不得息,寒热,目生翳膜,颈肿,久疟振寒,痿厥,腰腿痠痛。髀枢中痛,转筋足胫偏细,小腹坚卒疝。

主要治疗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疟疾,疝气,目赤肿痛,目生翳膜,中风偏瘫。

配风池、太冲,有清肝明目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配昆仑、申脉,有通经活络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外踝肿痛;配阳陵泉、期门,有疏肝利胆的作用,主治胆囊炎。

7、肺经原穴:太渊穴

此穴属手太阴肺经之原穴,亦是输穴,亦是八会穴之脉会,出自《灵枢·本输》。别名:大泉、太泉、*心。

太渊:太,大并达到了极致的意思;渊,深涧、深洞的意思,此处是指穴位的形态。故名“太渊穴”。

位置: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文献摘要:《千金方》:唾血振寒嗌干,太渊主之。《玉龙赋》:咳嗽风痰,太渊、列缺宜刺。《金鉴》:主治牙齿疼痛,手腕无力疼痛及咳嗽风痰,偏正头痛等症。

主治病症:1、呼吸系统疾病:扁桃体炎,肺炎;2、循环系统疾病:心动过速,无脉症,脉管炎;3、其它:肋间神经痛,桡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膈肌痉挛。

8、脾经原穴:太白穴

太白,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太阴脾经。输(土)、原穴。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文献摘要:《甲乙经》:热病,满闷不得卧,太白主之;胸胁胀,肠鸣切痛,太白主之;身重骨痠,不相知,太白主之。《千金方》:头痛寒热,汗出不恶寒;膝股肿,痠转筋。《金鉴》:太白、丰隆二穴,应刺之症,即身重,倦怠,面*,舌强而疼,腹满时时作痛,或吐或泄,善饥不欲食,皆脾胃经病也。

主治:胃痛,腹胀,便秘,痢疾,吐泻,肠鸣,身重,脚气。现多用于急、慢性胃炎,急性胃肠炎,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胃痉挛等。

9、心包经原穴:大陵穴

大陵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输穴和原穴,属孙真人十三*穴之一。大陵。大,与小相对,大也。陵,丘陵也、土堆也。该穴名意指随心包经经水冲涮下行的脾土物质在此堆积。本穴物质为内关穴下传的经水与脾土的混合物,至本穴后,脾土物质堆积如山,如丘陵一般,故名。

大陵穴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文献摘要:《甲乙经》:两手挛不收伸,及腋偏枯不仁,手瘈偏小筋急,大陵主之。《千金方》:主目赤,小便如血。《铜人》:治热病汗不出,臂挛腋肿,善笑不休,心悬善饥,喜悲泣惊恐。《大成》:短气,大陵、尺泽。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癫狂,痫症,胸闷,胁痛,惊悸,失眠,烦躁,口臭。现多用于心动过速,胃炎,扁桃腺炎,精神分裂症,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10、肝经原穴:太冲穴

太冲穴是人体的一个穴位,穴义为肝经的水湿风气由此向上冲行,是肝经的原穴。

太冲。太,大也。冲,冲射之状也。该穴名意指肝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向上冲行。本穴物质为行间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因受热而胀散化为急风冲散穴外,故名。大冲名意与此穴同。

文献摘要:《甲乙经》:痉互引善惊,太冲主之。《千金方》:主*疸,热中喜渴。《铜人》:治胸胁支满,足寒大便难,呕血,女子漏血不止,小儿卒疝呕逆。《大成》:女人漏下不止,太冲、三阴交。《金鉴》:主治急慢惊风,羊痫风证,及咽喉疼痛,心胸胀满,寒湿脚气,行痛步难,小腹疝气,偏坠疼痛,两目昏暗等证。

太冲穴是管理肝脏的一个重要穴位,所以对着个穴位进行科学的刺激能够起到调节肝脏的作用,令心情或者是情绪变得更加的平稳。所以说,太冲穴是全身镇静以及镇痛的一个重要穴位。
  

除了以上介绍的太冲穴位的作用之外,它还具有很好的调理气血的作用。日常如果身体出现了头晕目眩以及月经不调、遗尿、惊风、*疸、腹胀腹痛还有咽喉干肿以及疝气的情况,那么艾灸太冲穴位也有很好的治疗以及预防的效果。

11、心经原穴:神门穴

神门穴为手少阴心经原穴,是人体手少阴心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兑冲穴,中都穴,锐中穴,兑骨穴。

神门。神,与*相对,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心经体内经脉的气血物质由此交于心经体表经脉。本穴因有地部孔隙与心经体内经脉相通,气血物质为心经体内经脉的外传之气,其气性同心经气血之本性,为人之神气,故名。

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文献摘要:《甲乙经》:遗尿,关门及神门、委中主之。《铜人》:治疟心烦。《大成》:主心性痴呆,健忘。

神门穴有调节自律神经、补益心气、安定心神等作用。

主治:心痛、心烦恍惚、惊悸、怔仲、健忘、失眠、痴呆悲哭、癫狂痫、呕血、吐血、便血、高血压、胸胁痛等。

12、肾经原穴:太溪穴

太溪穴出自于《灵枢·本输》,为足少阴肾经的腧穴、原穴。

太溪,属足少阴肾经。太,大也。溪,溪流也。太溪名意指肾经水液在此形成较大的溪水。本穴物质为然谷穴传来的冷降之水,至本穴后,冷降水液形成了较为宽大的浅溪,故名。

位于足内侧,内踝的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文献摘要:《甲乙经》:热病烦心,足寒清,多汗。《大成》:主久疟咳逆,心痛如锥刺,心脉沉,手足寒至节。《金鉴》:消渴,房劳,妇人水蛊,胸胁胀满。

太溪穴长于滋阴补肾、通调三焦。太溪穴归属足少阴肾经,有治疗失眠健忘、咳嗽气喘、月经不调、牙痛、阳痿、手脚冰凉,祛斑祛痘、美白肌肤等作用。

1
查看完整版本: 五脏有病取其原,艾灸这十二原穴,断全身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