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3月21日)是第19个世界睡眠日。
据
人民日报,我国睡眠疾病发生率很高,有各类睡眠障碍者约占人群的38%,高于世界平均27%的比例。专家介绍,睡眠不足与过多,都会损伤记忆: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痴呆相关的蛋白将以几何倍数增长。睡眠过多同样引起记忆损伤—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
前段时间发生的不良睡眠习惯导致悲剧的事例,
希望所有人引以为戒!
你一般几点入眠?
前段时间
浙江有位二胎妈妈
和往常一样
熬夜玩手机
却再也没能醒过来...
04:10照顾娃睡着后才有自由
年轻妈妈玩手机猝死
董女士,刚满27岁,有两个孩子,大女儿6岁,小儿子才2岁。
当时,董女士的婆婆去她房间,喊她起来吃早饭。喊了两声,儿媳妇却一动不动。婆婆觉得奇怪,走近一看,发现她就躺在被窝里,侧卧着,眼睛还盯着手机。
婆婆一摸,她的身体却已经没有温度,僵硬了。而手机屏幕,就定格在购物网页上。
法医鉴定,董女士是通宵玩手机,引起的过度疲劳,突发心源性疾病猝死。
丈夫说,他们有两个宝宝。
每天晚上,董女士照顾两个孩子睡着后,才有时间玩手机。
凌晨一两点,躺在床上刷啊刷,逛淘宝、刷微博、朋友圈,常常通宵不睡。
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坏习惯,让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瞬间破灭了。
为什么那么多妈妈喜欢熬夜?
作为一名全职妈妈,她的熬夜理由看来很可笑,戳中了许多妈妈们的痛点。
白天被娃累了一天,只有夜深了,娃睡了,时间才是属于自己的。
久而久之,就养成了熬夜的坏习惯。
习惯了晚睡的她经常失眠,不看手机就睡不着,经常玩着玩着,就到了凌晨。
但这一次,她再也没醒过来。
“因为长时间无法保证充足睡眠,通宵熬夜人会很疲劳。一旦发生心室性心动过速,极有可能在短时间内突然死亡。”
平日里觉得“熬夜”仅仅是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但这次夺走的是一个27岁的年轻生命。
熬夜这件事情,
竟然让两个年幼的孩子,
从此没了妈。
知乎上有个问题:为什么那么多妈妈喜欢熬夜?
有位妈妈的回答令人印象深刻:
我喜欢熬夜,是因为只有深夜的时间才完完全全属于我。我不再为孩子、家庭和工作忙碌.....我也知道熬夜不好,但我终于有时间做点我想做的事情了。
当了妈之后的熬夜,
熬的都是自由!
还有一些妈妈熬夜,单纯是因为睡眠质量太差了。
我熬夜不是因为想玩手机,而是要一个人带俩孩子,知不知道有多累?白天没时间睡,晚上想睡的时候孩子醒着不能睡,等孩子睡着了我已经睡不着了……才玩手机打发时间!
多少个数不清的凌晨,
等到一切静谧下来,
妈妈自己却失眠睡不着了。
你有没有发现,
我们真的是越睡越少,
年轻人也是越睡越晚了。
中国人越睡越少、越睡越晚!
据调查数据显示,81%的中国人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而一项针对16个城市个90后人群开展的调查显示,90后晚睡成习惯,近七成90后在12点以后睡觉。
那么,
熬夜真的会早死吗?
《国际时间生物学》杂志曾发布一篇重量级文章《英国生物样本库中,作息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系》。相比于早睡早起的人,晚上不睡、早晨不起,或起床困难的“夜猫子”们,“早死”的风险更高。
熬夜对身体的影响
长期熬夜会损害全身健康,因为,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都是在夜间睡眠时才分泌的。前者在黎明前分泌,具有促进人体糖类代谢、保障肌肉发育的功能。
皱纹增多
根据伦敦睡眠学校的报告,一周以内,每天减少两小时的睡眠就会给外表带来严重影响。参与调查的女性中长出细纹和皱纹的数量上涨了45%,长出斑点的上涨了13%。人的眼睛变红变浮肿,皮肤变得松弛下垂,长出更多皱纹。
脱发
斑秃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的非瘢痕性脱发,俗称“*剃头”。头发在不知不觉中脱落,常于无意中发现或被别人发现。造成斑秃主要是情绪因素,焦虑、惊吓也有可能引起斑秃。熬夜可能造成内分泌紊乱,也可造成斑秃。
突然耳聋
本来好好的,突然就听不到了,这是突发性耳聋。经常熬夜、长期疲劳、睡眠不足,会阻碍内耳血液供应,一旦受到外界刺激(如气温骤变、病*感染等)则容易导致突发性耳聋。
视力下降
熬夜对眼睛的伤害可不只是出现“熊猫眼”那么简单。长时间超负荷用眼,会使眼睛出现疼痛、干涩等问题,甚至使人患上干眼症;长期熬夜造成的过度劳累,还可能诱发中心性视网膜炎,导致视力骤降。
神经衰弱
熬夜后的第二天白天,交感神经难以充分兴奋,会使人没有精神、头昏脑涨、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健忘以及头晕、头痛等。时间长了,还会出现神经衰弱、失眠等更严重的问题。
老年痴呆症
科学家最新一项研究表明,当老鼠睡眠不足时,会使大脑表现出不好的预兆,可能会引发阿尔兹海默症(老年痴呆症)。
高血压、猝死
研究表明,长期睡眠不足是高血压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这也使得熬夜人群患各类突发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大大增加,严重的会导致猝死。
糖尿病
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来说,熬夜往往会增加患糖尿病的几率。和其他人相比,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存在着一定的患病诱因,如果条件适合,就像种子遇到适当的环境一样,很快会生根发芽。
癌症
医学研究表明,熬夜的人比睡眠正常的人更容易患上癌症。以胰腺癌为例,经常熬夜的人发病率要比一般人高出3倍多。因为癌细胞是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产生的,而细胞分裂多在睡眠中进行。熬夜会影响细胞的正常分裂,从而导致细胞突变,产生癌细胞。
免疫失调
长期熬夜会导致身体免疫功能失调,表现在肾脏上就会产生肾炎;表现在皮肤上则可能是红斑狼疮;表现在关节上则是类风湿性关节炎……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感冒等呼吸道疾病、胃肠炎等消化道疾病都会找上门来。
别以为上面这些坏处是“看不出来的”
再看看网友们晒自己熬夜前后的颜值对比照,
堪称毁容现场了。
▼
樱桃小伊或许我们可以认识一下。
▼
野路子屠户兄弟,你那都不是事。
▼
小胡子松鼠呵呵呵呵呵,是我。
▼
不是金嘉宁是这样吗?
▼
姚毛毛23岁的我,熬夜4年。
▼
陈裴清熬夜三年,我从体重斤到现在体重斤。
▼
秀恩爱狂魔本魔我男朋友,熬夜前vs熬夜后。
▼
傅驰17岁vs23岁,熬夜使我丑陋。
经常熬夜的朋友可能会问
“那到底要几点睡,才不是熬夜呢?”
但是,这个问题还真不是“几点睡”这么简单
凌晨4点睡,中午12点起算熬夜吗?
严格来说,不算
目前有两个公认的调节睡眠的影响因子
一个是生物钟,另一个是睡眠自我平衡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
睡眠的一个重点是「要规律」
另一个是「要睡够」
如果生物钟不规律,会导致内分泌紊乱;而醒的时间越长,就越感到疲倦,越需要睡觉。前面提到的熬夜危害,包括睡眠不规律、睡眠不足以及整夜不睡。
但如果一直都是凌晨4点睡、中午12点起,你会发现:呀,前面说的两个因子好像都满足了呢。
没错,如果你已经习惯了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惯了12点之后才睡,确实都不算熬夜,是「晚睡」,或者说是「睡眠时相推迟」。
如果睡眠时间长度和睡眠质量都没问题,晚睡真心没什么问题。最多就是不能和社会大多数人同步工作嘛。
每天少睡一两个小时,算熬夜吗?
算!哪怕你每天都早早上床了
长期的慢性睡眠不足
比急性的通宵熬夜更严重
有研究表明,连续两星期每天减少睡眠2小时和连续48小时不睡觉,都会降低大脑的认知功能,影响是一样一样的,但慢性睡眠不足需要的恢复时间,却要比通宵更多。
这里我们可以小结一下:
几点睡才算熬夜,可能要先看你需要几点醒过来,然后按你需要睡够的时间倒推,并保持这个规律。
熬夜了,能补回来吗?
偶尔熬夜的话,能
补觉肯定会比完全不补好
补觉时,睡眠效率比正常睡眠还要高
但是,如果是经常熬夜的话
只能非常残忍地说,真的补不回来
如果经常熬夜,总靠白天补觉,容易导致生物钟紊乱。要是体内激素分泌出现紊乱,就可能会引起失眠和前面提到的心血管疾病、肥胖和糖尿病等代谢疾病。
必须上夜班、倒班,怎么办?
如果是一直只上夜班反而问题不大
真正的问题是
要在白天工作、夜间工作之间
不断地转换倒班工作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也明确提出:
倒班工作扰乱生物钟,是有致癌风险的
如果必须倒班,那么能做的就是:
1.尽量减少轮班改变的次数
2.尽量按照顺时针的时间顺序倒
先是日班(比如上午9点到下午5点),再是小夜班(下午4点到凌晨1点),再是夜班(晚上11点到早上7点),最后回归到日班。
3.注意调节光照
对生物钟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是光照
不论是自然光还是人造光差别都不大
所以,上夜班时要保证有足够强的光照
等到了白天可以考虑使用黑色墨镜
来模拟亮暗循环颠倒的环境
其实很多小伙伴熬夜是为了加班
也有一些小伙伴晚睡
只是为了跳一跳、打农药、逛淘宝
小编希望大家还是少熬夜、多运动
毕竟,保命要紧!
长期熬夜要怎么办
多吃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B的食物
经常熬夜对身体不好,对眼睛更是有很大的伤害。所以,经常熬夜的人应该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B以及保护眼睛的食物,如枸杞子、胡萝卜、韭菜、鳗鱼、瘦肉、鱼肉、猪肝等。
补脑、增强机体免疫力的食物
经常熬夜会导致身体免疫力和记忆力下降,所以要多吃一些营养丰富、有补脑健脑、增强机体免疫力的食物,建议多是一些核桃、牛奶、小米粥以增加脑的营养,再吃一些甲鱼、海参、黑芝麻、木耳、海带、枸杞等食物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多吃高蛋白质、高纤维素食物
经常熬夜身体会受不了,所以一定要多吃一些富含高蛋白质、高纤维素的食物以补充身体对营养的需求,少吃甜食、动物性脂肪,建议多吃鱼类、豆类、鸡蛋等高蛋白质且健脑的食物,还有蔬菜和水果也不能少哦。
多吃一些养胃、下火的食物
总是熬夜的话,胃会受不了,而且也容易上火,所以可适当多吃一些养胃、下火的食物,如小米粥、面条、南瓜、山药等。另外在熬夜的时候可以喝一些枸杞菊花茶,既补水又降火,还能清肝明目哦。
有人说“白天不值得”
只能在夜晚找到真我,
可是面对健康,
任何克制和自律都值得!
在寻得自我的同时
对咱自己的身体友善些
END
声明:因无法联系到作者本人,请本文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小编联系,商洽稿费支付事宜。
泉州晚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来源:浙江之声、人民日报、江苏新闻、健康时报、新华社
编辑:林燕婉
审核:吴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