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国际络病学大会络病理论原创结合现代科技中
TUhjnbcbe - 2023/4/21 13:42:00

(文章来源:医师报)


  “中医药是古人传下来的智慧。但在今天,中医药的发展绝不能仅仅依靠古方、古代的理论,我们应该推陈出新,要比老祖宗做的更好!”近日,在第十八届国际络病学大会暨第九届中西医结合血管病学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道出了自己对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中西医结合的理解与思考。

钟南山院士


  钟南山院士表示,络的概念源于《*帝内经》,至清代叶天士创造性地继承、发扬,络病才引起后世医家的重视。吴以岭院士经过40余年的研究,将中医整体思维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系统构建络病研究三大理论框架——“络病证治”“脉络学说”和“气络学说”,形成指导临床疑难杂病、“脉络—血管系统疾病”和神经、内分泌、免疫类疾病的系统理论,属于重大理论原创,创立了“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一体化的中医学术创新与转化新模式,为中医药学科传承创新作出了示范。


  本次大会在国内20余个省市设立多个视频分会场,同时有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设立视频分会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璐琦,钟南山、姚新生、吴以岭、高天明、张运、于金明、贾伟平等二十位两院院士以及海内外10万余名医学专家、学者和业界同仁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参与了本次大会。

*璐琦副局长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璐琦指出,中医络病学作为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吴以岭院士的带领下,在理论创新和药物研发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络中药在防治心脑血管病和慢病管理方面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璐琦提出要坚持创新创造、坚持做优做强、坚持互学互鉴,以推动我国生命科学实现新的突破,提高中医药诊疗服务能力,提升中医药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陈香美院士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香美表示,随着我国人民对健康需求的日益迫切,中西医结合在治病防病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推动中西医结合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对“健康中国”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她指出,吴以岭院士系统构建络病理论体系,建立起指导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呼吸系统疾病、肿瘤、泌尿系统疾病及衰老相关疾病的辨证论治体系,为临床重大疾病防治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大会现场


  理论创新


  破解络学两千年重大历史课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


  “络在中医理论体系中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络病是中医学说中独特的组成部分。”吴以岭院士介绍,《*帝内经》提出经脉、经络、络脉、络病、脉络、血络、气络的概念及络病治疗;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首次提出“脉络”,创立通络治疗方药;清代名医叶天士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概念,也感叹:“遍阅医药,未尝说及络病”,这说明,络病是历史留给当代医家的一个重大课题。


  自上世纪70年代末,吴以岭院士将中医整体思维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系统开展络病学研究。由吴以岭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主持承担的两项国家项目研究,联合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多学科专家形成围绕防治血管病变研究的科研团队,历时十余年攻关,在理论创新、机制研究、临床疗效方面取得突出进展。


  在理论创新层面,吴以岭院士带领团队首次系统构建“络病证治”体系,提出了“三维立体网络系统”,从时间、空间、功能的统一性角度进行探讨和研究。同时结合临床病种,形成了围绕血管病变的“脉络学说”和围绕神经、内分泌、免疫类疾病的“气络学说”两大学科分支,先后出版了《络病学》《脉络论》《气络论》专著,为络病学科发展构建了三大理论框架,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脉络学说指导微血管病变系列机制研究中,吴以岭院士团队通过整体、器官、组织、细胞不同层面研究,揭示了营气与血管内皮细胞、卫气与外膜及神经体液调节功能相关性,较目前主要从血管内皮研究,更全面深刻地阐明了血管病变“由外至内”和“由内至外”发病规律。对项目中3多条研究数据分析,首次揭示“孙络-微血管”病变是以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为核心和启动因素,血液成分和神经体液共同参与的复杂网络病变。而通络干预可使复杂网络关联节点趋于正常。


  同时实验研究证实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和芪苈强心胶囊等通络药物改善微血管血流灌注、保护组织细胞、改善脏器功能是治疗心脑(糖)肾临床重大疾病的共性机制,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是解决微血管病变难题的核心机制,取得中医药治疗微血管病变重大突破。


  在理论和基础研究成果支撑下,研究团队开展了一系列高水平、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为国际心血管领域四大临床挑战贡献了关键解决方案:通心络胶囊解决了急性心肌梗死无再流临床难题;参松养心胶囊为心功能不全伴室性早搏提供了新药物,填补窦性心动过缓伴室性早搏快慢兼治、整合调律药物治疗的空白;芪苈强心胶囊明显提高了慢性心力衰竭疗效。三种通络药物被列入中华医学会、国家卫健委一系列心血管疾病诊疗指南、共识,也被列入西医最新版的《内科学》教材。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的循证研究发表在JACC杂志,获得国内外学术界高度认可和积极评价。


  年1月,“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直指导致心脑糖肾重大疾病的成因——微血管病变这一国际难题,在理论、机制、疗效三个层面开展研究,荣获了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四十年研究,我们的研究团队相继获得了六项国家级科技大奖”吴以岭院士介绍,国家计划验收专家组对“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予以了高度评价:“创立了‘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一体化的中医学术创新与转化新模式,中医传统理论创新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产生重大原创成果,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做出了示范”。


  应运而生


  通心络干预动脉斑块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运


  “放眼世界,中国是中医药的‘首都’,这就是中药通心络临床研究,被命名为‘CAPITAL’研究的原因。”


  张运院士表示,早在年,通心络胶囊就被当时的卫生部批准用于治疗心绞痛和缺血性卒中。前期基础研究证实,通心络胶囊可通过降脂、抗氧化和抗炎作用缩小和稳定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此后,中医院杨跃进教授完成的“通心络胶囊防治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心肌无复流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ENLEAT研究显示,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显著降低了心梗术后心肌无复流发生率,缩小心肌梗死面积。但当时仍缺乏通心络胶囊抗AS的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双盲的临床研究证据,而CAPITAL研究的开展,为通心络胶囊治疗AS提供了坚实有力的循证依据。


  张运院士介绍,CAPITAL研医院牵头、国内35家中心参与,共纳入例受试者。结果证实,在亚临床AS患者中,基于现代常规抗AS治疗,通心络胶囊可延缓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0.mmvs.0.mm,P<0.)、斑块面积(长轴:-0.mm2vs.1.mm2,P=0.;短轴:-0.mm2vs.3.mm2,P<0.)和血管重构(P<0.)的进展,并且通心络组主要心血管事件首发时间显著晚于对照组,发生率也显著降低,分别为7.7%和13.2%(P=0.)。期待未来开展更深入的研究,进一步明确通心络胶囊对于AS患者长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年,CAPITAL研究的研究结果正式发表于国际权威科技期刊《自然》(Nature)子刊《科学报告》(ScientificReports),引发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
  “津自生,力自达”


  让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走向国际

中国工程院院士贾伟平


  “今年3月发布的《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首次将糖尿病的中医药防治纳入其中,明确在协同控糖、改善症状方面,推荐2型糖尿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可联用津力达颗粒。”贾伟平院士介绍,在络病理论指导下,提出了消渴(糖尿病)从“脾”论治的新学术观点,探讨脾主运化失常与胰腺功能障碍之间的相关性对2型糖尿病发病的影响及脾失健运、痰淤阻络导致糖尿病并发症的内在机制,制定“健脾运津”治疗原则。津力达颗粒组方特色以“益气养阴、健脾运津”为特色,通过燥脾湿、益脾气、畅脾气、泻脾热等方法,使糖尿病患者“津自生,力自达”。


  贾伟平院士介绍,由仝小林院士牵头开展的一项循证医学研究,共纳入例二甲双胍稳定剂量治疗3个月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结果显示,在二甲双胍基础上加用津力达颗粒可进一步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0.92%,显著提高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降低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改善口渴、乏力、便秘等症状。由贾伟平院士牵头的“津力达颗粒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影响的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津力达颗粒组患者的血糖水平标准差在治疗后显著降低(-0.39vs.0.11,P<0.01),血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在治疗后明显改善(23.21%vs.2.24%,P<0.01),并且津力达颗粒组患者的TIR从治疗前的55%提升到治疗后79%。表明津力达颗粒可改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和血糖波动情况。


  贾伟平院士表示,多项医学研究证实了津力达颗粒防治糖尿病的疗效。基于扎实的证据支持,版和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及年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诊疗标准》英文版等多部糖尿病防治指南将津力达颗粒列为推荐用药。贾伟平院士强调,英文版指南的发布,使国际同道认识到以津力达颗粒为代表的方剂和成药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发挥的良好效果,让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走向国际。


  总结


  自年以来,一年一度的国际络病学大会已成为中医药界的国际学术盛会,规模越来越大,参会人数屡创新高,深受海内外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生物学专家好评。


  “21世纪是生命科学时代,中医的发展要采纳现代科技包括西医的许多新技术,充分借鉴现代医学的最新研究进展,最重要的是还要保持中医自身发展规律,同时也要百花齐放,让各种学术观点自由发展,才能促进中医理论不断创新,推动学术的发展。”大会名誉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指出,国际化的研究标准让中药走向世界成为必然。


  本次会议以“络病理论原创结合现代科技践行守正创新促进中西融合”为主题,展现了络病理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产生的一系列创新成果。通过此次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共享中医络病理论科技创新转化成果、共谋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共同探讨中医药守正创新对推动中西融合的重要意义。


  正如中国工程院钟南山院士在开幕致辞中所说:国际络病学大会之所以能够得到中西医专家、学者的普遍认可与广泛参与,是因为在这里,中西医专家可以用“同一种语言”,道出自己对于真理的探索。

〖证券之星网站〗

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1
查看完整版本: 国际络病学大会络病理论原创结合现代科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