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20种异常心电现象大汇总建议收藏
TUhjnbcbe - 2023/5/21 20:32:00

心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由起搏点、心房、心室相继兴奋,伴随着生物电的变化,通过心电描记器从体表引出多种形式的电位变化的图形(简称ECG)。心电图是心脏兴奋的发生、传播及恢复过程的客观指标。心电图是冠心病诊断中最早、最常用和最基本的诊断方法。

心电图主要反映心脏激动的电学活动,因此对各种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的诊断分析具有肯定价值。常见的电生理现象是指早期的所谓心电图现象,即心电图上表现出来的特殊图形或周期改变,伴或不伴有临床意义,但可以用某种电生理机制去解释,临床上需要进行鉴别诊断。

本文整理了20种异常心电现象,有助于辅助判断分析心电图,如有需要建议收藏哦~

电交替现象

心脏电交替现象简称电交替,是指来自同一起搏点的心搏的心电图形态和/或电压甚至极性呈交替性变化。心房、心室除极和复极的各波段如P波、QRS波群、ST段、T波、U波等均可能发生电交替,有关波、段在心电图上的形态和电压有明显差异(0.1mv)。出现于单个或数个波(或段)的分别称为单纯性或复合性电交替,如出现于全部波(或段)的称为完全性电交替。目前认为,T波交替是预测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的独立指标。

T波电交替

QRS与T波电交替

文氏现象

文氏现象指心脏传导系统任何部位的传导逐波减慢,最后发生传导中断的传导阻滞现象。亦称“二度Ⅰ型阻滞”,可发生于心脏传导系统中任何部位,其传导时间逐波延长,直至发生一次完全性阻滞,如此循环。

韦金斯基现象

韦金斯基现象指处于高度抑制状态的传导组织在受到一次强刺激后,其传导功能得到暂时性的改善,由韦金斯基易化作用及韦金斯基效应两部分构成。

韦金斯基现象见于有严重传导阻滞的器质性心脏病,逸搏、韦金斯基易化作用及效应共同组成免遭心室停搏的保护性反应,具有代偿意义。

裂隙现象

在激动或兴奋传导的方向上(正向或逆向),心脏特殊传导系统中存在着不应期及传导性显著不同的区域,当远侧端水平有效不应期长,而近侧端水平面相对不应期较长时,激动传导就可能出现一种伪超常传导的现象,称为裂隙现象。

超常传导

超常传导又称超常期传导,仅见于心脏传导功能障碍的一种特殊现象。某些心肌,特别是某些受抑制的心肌,在复极过程中有一个时期,其兴奋性反常地高于它完全复极时,这个时期称为超常期,可表现为超常应激性和超常传导性。

“剥脱”现象

存在传导阻滞时,一次促发性冲动出现后,可通过心动周期缩短引起阻滞区组织的有效不应期缩短,或者促发性冲动使不应期提前结束,或者阻滞区两侧同时被激动的总合作用引起不应期缩短,使随后的窦性冲动下传时能避开有效不应期而意外地传至心室。

隐匿性传导

隐匿性传导是指一个窦性或异位搏动激动了心脏特殊传导系统(例如房室交接区的一部分),虽未传抵心房或心室形成P波或QRS波群,但由于它在该区产生的不应期影响下一个激动的传导或形成,从而获得间接证实.所以隐匿性传导并非真正"隐匿",而是一种不完全性穿透性激动。

房颤伴隐匿性传导

节律重整现象

当心脏同时存在两个节律点发放激动且没有传入保护机制时,频率较高或占主导地位的节律点称为重整节律点,而频率较慢,占辅助地位的节律点称为干扰节律点。当某个心动周期中,干扰节律点的激动比重整节律点的激动提前出现时,此时重整节律点的激动尚未形成,被干扰节律点发放的激动侵入,触发无效除极并提早复位。重整节律点以提早复位点为起始,以原有的节律间期重新安排节律活动,这种心电现象称为节律重整。

Ashman现象

长-短周期后易出现心室内差异性传导的现象,称为Ashman现象。因传导组织不应期的长短与前一心动周期的长短有直接的关系。若前面的R-R间期长,则产生相对长的不应期;反之,若前面的R-R间期短,则产生相对短的不应期。

Bix法则

是指当室上性心动过速时,如果P波每次都正好落于两个QRS波群的中间,应注意可能另一个P波隐匿在QRS波群内,实际的P波数是可见P波数的两倍。其重要性是正确识别P波的频率,有助于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

Coumel定律

预激综合征患者的旁路位于游离壁时,若同侧束支在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发生时出现功能性阻滞,其R-R间期比与无束支阻滞时的R-R间期延长35ms,其R-R间期延长的本质为室内折返径路的增大;当旁路对侧发生功能性束支阻滞时,折返径路没有改变,尽管QRS波群由窄变宽或由宽变窄,但心动周期的长度不变。Coumel定律对心动过速的发生机制和旁路定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蝉联现象

蝉联现象又称依赖现象,是一种常见的心电现象,当激动传导的前向出现两条径路时,一侧径路处于不应期而发生功能性阻滞,激动沿另一条径路下传,激动下传的同时向阻滞的径路产生隐匿性传导,引起该径路在下次激动到达时再一次发生功能性阻滞,当心电图出现这种一侧传到径路下传并向对侧径路连续隐匿性传导使其发生持续性功能阻滞时,蝉联现象的诊断则可确立。

温醒与冷却现象

最初的数个异位搏动频率略慢,以后频率逐渐加快直至固定,这种现象称为温醒现象或起步现象。异位心律终止前,最后的数个异位搏动频率逐渐减慢,直至异位心律消失,这种现象称为冷却现象。温醒和冷却现象常见于各类自律性增高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加速性交界性、室性自主心律,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趋同现象

当心脏内两个节律点频率互差25%时,易出现“同步化”现象,即频率较慢的节律点逐渐增速,接近于频率较快的节律点,直至两者相等形成等频率搏动,这种现象称为“趋同”现象或“同步化”现象,是一种特殊的心脏电生理现象。

钩拢现象

是一种正性变时作用的干扰现象,是指在心脏内存在两个节律点时,暂时出现的副节律点对主导节律点产生正性变时作用,使主导节律点的频率出现增快的现象,甚至在一段时间内主导节律点与副节律点的频率接近或同步化。钩拢现象是一种特殊的心电干扰现象,连续发生时可引起等频心律、等频脱节等。

R-on-T现象

R-on-T现象又名R-on-T综合征,指提前出现的室性期前收缩出现在前一心动周期的T波上在T波波峰或前支或后支,发生在心室复极不完全,心室处于易反复激动的易损期。

双重窦性心律

心脏移植术后,被保留的受体窦房结和供体窦房结,有各自独立的节律性,都能激动心房的一部分而形成心房脱节。

并行心律

并行心律指心脏内除了主导心律(通常是窦性心律)外,还存在一个或多个异位起搏点。由于该异位起搏点周围具有保护性传入阻滞,可以阻止其他激动传入,而异位起搏点可以发出激动,间断或连续地使心房或心室除极。这样,主导心律与异位心律同时存在并竞争控制心房或心室,构成并行心律。

心房脱节

心房的某一部分自律性增高,而同时在其周围又形成了传入和传出阻滞,使其与窦性起搏点之间形成电隔绝,两个起搏点分别激动心房的某一部分(异位起搏点控制,不下传心室)与其余部分(窦房结节律控制,下传心室),两者相互独立、互不干扰,形成心房脱节。

窦性+异位心律;伴有窦房竞争现象的加速性房性心律(83bpm);不完全干扰性房内脱节;房性融合波

窦性+异位心律;窦性心动过速(bpm);加速性交界性心律(83bpm);不完全干扰性房内脱节

房室分离

房室分离亦称房室脱节,是指心房与心室同时分别由两个起搏点控制(即窦房结或房性异位起搏点控制心房,交界性或室性异位起搏点控制心室),致使心房和心室独立激动,但所产生的激动互不侵入对方,因而形成双节律。

*内容来源:百度百科、39健康网、朱晓晓心电资讯等

1
查看完整版本: 20种异常心电现象大汇总建议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