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急危重症护理学第六版第二单元第七章知识点
TUhjnbcbe - 2023/7/14 2:23:00

01第七章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心搏骤停是指心脏有效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是心脏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由心脏原因引起的死亡。

(一)心搏骤停时的常见心律失常

心搏骤停时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室颤或无脉性心动过速

1、室颤是心搏骤停最常见的类型。表现为QRS波群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颤动波,频率可为~次/分

2、无脉性心动过速:可为单形性或多形性室速表现,无大动脉搏动

3、心脏静止:心室没有电活动,可伴有或不伴心房电活动。心电图往往呈一条直线,或偶有P波

4、无脉性电活动:摸不到大动脉搏动、心脏有持续的电活动

心搏骤停最先受损害的是脑组织

冠心病是导致成人心搏骤停的最主要病因

心搏骤停的典型“三联征”包括:突发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和大动脉搏动消失(颈动脉搏动触摸不到)

如果呼吸先停止或严重缺氧,则表现为进行性紫绀、意识丧失、心率逐渐减慢,随后心跳停止。

第二节心肺脑复苏

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心脏、呼吸停止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即应用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心脏自主搏动和血液循环,用人工通气代替自主呼吸并恢复自主呼吸,达到促进苏醒和挽救生命的目的。

脑复苏是心肺功能恢复后,主要针对保护和恢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治疗。其目的在心肺复苏的基础上,加强对脑细胞损伤的防治和促进脑功能的恢复,此过程决定患者的生存质量。

基础生命支持又称初级心肺复苏。采用徒手和(或)辅助设备来维持心搏骤停患者的循环和呼吸的最基本抢救方法

一名施救者启动急救反应系统,第2名施救者开始胸外按压,第3名进行通气或者取得球囊-面罩进行人工通气,第4名取回并设置好除颤器

检查病人的意识状态与颈动脉搏动至少5秒但不超过10秒

按压频率为~次/分,(15~18秒完成30次按压)

按压深度至少为5cm,但不超过6cm

8岁以下儿童患者按压深度至少达到胸廓前后径的1/3,当按压频率大于次/分时,按压深度会随着频率的增加而减少

按压期间要保证胸廓完全回弹,手掌根部既不要离开胸壁,也不要倚靠在患者胸廓上施加任何压力

尽量减少胸外按压中断,将中断控制在10秒内,增加胸外按压时间比使其至少能达到60%

不要过度通气

CPR的关键起始措施是胸外按压和除颤。

心肺复苏效果的判断:颈动脉搏动,停止按压后触摸颈动脉有搏动;自主呼吸出现;瞳孔由大变小;面色由紫绀转为红润;睫毛反射与对光反射出现,手脚开始抽动,肌张力增加

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一)开放气道

1.口咽气道:不适用于清醒或半清醒的患者

2.鼻咽气道:适用于有气道堵塞,或因牙关紧闭或颌面部创伤等不能应用OPA且有气道堵塞危险的清醒或半清醒患者

呼气末CO2波形图可监测呼气末CO2分压,是确认和监测气管插管位置是否正确的可靠方法,可作为判断胸外按压质量的生理标准,可判断预后状态

球囊-面罩通气时,为防止胃胀气,通气量可见胸廓起伏即可,通气时间要达1秒,气流速度缓慢,从而降低最大吸气压

静脉通路首选肘前静脉(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颈外静脉,尽量不用手部或下肢静脉

可经气管内给药的药品有肾上腺素、利多卡因、阿托品、纳洛酮和血管加压素等

肾上腺素是CPR静脉给药的首选药物,1mg,筋脉推注,每3~5分钟1次

胺碘酮:肾上腺素无效时选用,mg,静脉推注

利多卡因

镁剂:有效终止尖端扭转型室速。

5H’s:低氧血症、酸中*、低血容量、低钾血症/高钾血症、低温

5T‘s:张力性气胸、心脏压塞、*素、肺动脉血栓形成、冠状动脉血栓形成

心搏骤停后的治疗措施:

通气与吸氧: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4%以上。

脑复苏是心肺复苏的目的。防治脑缺血缺氧、减轻脑水肿、保护脑细胞、恢复脑功能到心搏骤停前水平的综合措施

脑复苏的主要措施:

(1)维持血压:避免收缩压低于90mmHg,和(或)平均动脉压低于65mmHg

(2)目标温度管理:目标温度选定在32~36℃之间,并至少维持24小时。

(3)防治脑缺氧和脑水肿:脱水、促进早期脑血流灌注

1
查看完整版本: 急危重症护理学第六版第二单元第七章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