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田杨舒翼徐甜甜
心律失常和冠心病是心血管的常见疾病,情况严重时都会危及生命。而当二者不幸相遇,情况紧急,危险升级,如何才能挽救患者生命?
近日,医院心血管内科成功救治了一名恶性心律失常合并冠心病的70岁患者。目前,患者已痊愈出院。
数次晕厥,心跳仅20,医共体转诊开通绿色通道
6月4日,恩施市白果乡70余岁的杨某突然晕厥2次,清醒后伴有胸闷、胸痛和喘气,家人立即将她送往该乡卫生院就诊。当班医生完善心电图检查后,发现老人心率每分钟仅20余次,用药后仅升高至50余次,病情较为复杂。
为了让患者得到更好救治,当班医生及时通过“医共体”平台联系医院心血管内科专家。了解老人病情后,专家建议及时转院进一步检查,医院胸痛中心开通绿色通道,将老人转入急诊医学科进行院前筛查。复查心电图时发现老人是II度房室传导阻滞并伴有心肌缺血改变,考虑是阿斯综合征引起的心源性晕厥,立即收入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
紧急处置,植入临时起搏器,老人暂离危险
入院当晚,杨某再次晕厥。从心电监护上发现,患者这次晕厥不是房室传导阻滞,而是出现了恶性心律失常——尖端扭转性室速。当班医生立即组织抢救,并迅速通知科室主任余淼,经药物干预及电除颤后,患者恢复意识。
余淼赶来后,仔细询问患者症状及辅检结果,考虑缓慢性心律失常合并肺栓塞可能性,为患者安全考虑,于凌晨1点紧急进行肺动脉造影+临时起搏器植入术。术中,患者频发室颤,给予电除颤及利多卡因抗心律失常治疗,肺动脉造影提示暂无肺栓塞,2点05分手术结束,转入重症监护室严密观察病情。次日,病情稳定后转回心内科继续治疗。
症状反复,全科讨论,抽丝剥茧揪“真凶”
“患者症状反复、心率频发变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余淼主持科内病案讨论,考虑冠状动脉病变引起患者心律失常的可能性极高。
与患者家属沟通后,余淼于6月6日13点25分为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术。术中,发现患者冠状动脉三支主要血管均有狭窄病变,其中右冠脉狭窄最为严重,狭窄近90%,随时可引起心肌梗死,遂在右冠脉植入心脏支架一枚。术后,患者未出现意识丧失,胸闷、胸痛、喘气症状也较前好转。
就在大家以为危险解除时,患者术后心电监护又提示反复发生室性心动过速,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交替出现,心率在30次/分至次/分之间波动,随时可能再次出现病情恶化,危及生命。
由此推断,患者不仅仅是冠状动脉病变引起心律失常,而是同时发生心律失常与冠心病两个病种。
经与家属再次沟通,余淼于6月7日16点再次为患者行临时起搏器置入术+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术中可见右冠脉远段支架内血流通畅,未发现血栓形成,进一步支持了上述判断。
考虑到患者病情复杂,全科再次展开病例讨论。结合患者辅检及手术结果,考虑患者缓慢性心律失常是因本身传导系统功能退化所致,心电图提示“长QT间期,形成R-ON-T”现象,诱发室速。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治疗。
多方协作,手术风险降到最低,老人痊愈出院
病因找到了,解决手段也初步明确,但患者已植入支架,需长期服用双抗血小板治疗,若停用抗血小板治疗药物,随时可能由冠脉内急性血栓形成风险,但不停用则增加了永久起搏器手术的难度,后期伤口愈合和囊袋感染的机率也将大大增加。
手术势在必行。为将手术风险降至最低,医院迅速联医院起搏器植入专家共同进行手术。术前讨论难点集中在患者存在心衰基础疾病,传统起搏器可能会引起心功能进一步恶化。为降低风险,手术团队换用中高位室间隔起搏,相比传统放置手法更贴近正常生理起搏顺序,血流动力学指标更佳。另外,考虑到患者年龄较大,后期生活中需要核磁检查的概率很大,遂选用抗1.5T核磁起搏器。
手术方案确定后,患者于6月11日16点35分接受手术,成功植入永久起搏器。术后复查心电图,患者心率跳动规律,稳定在60至70次左右,标志着手术成功。目前,患者心率恒定,没有再次出现各类恶性心律失常,已痊愈出院。心内科治疗团队还为老人制定了详尽的复诊方案,让患者日后拥有更高的生活质量。
据介绍,心脏起搏器植入是指人工植入心脏起搏器,用特定频率的脉冲电流,经过导线和电极刺激心脏,代替心脏起搏点带动心脏搏动的治疗方法。
心脏起搏器分为临时起搏器和永久起搏器两种。临时起搏器就是暂时性植入,一般时间不超过两周,起搏器置于体外,达到治疗目的后即可撤出起搏电极导管,常用于阿斯综合征发作时、心律不稳定的患者在安置永久起搏器之前的过渡,心率较慢的需要麻醉的手术病人、药物治疗无效的心动过缓诱发的室性心动过速等。
永久起搏器则是将电极导线从锁骨下方的静脉插入,在X线透视下,将其插入预定的心腔起搏位置,固定并检测,然后在胸部埋入与电极导线相连接的起搏器,缝合皮肤。常用于窦房结功能不全、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急性心肌梗死伴房室传导阻滞、劲动脉窦过敏和心脏神经性晕厥、致命性快速心律失常等。因上述类型心律失常多为致死性心律失常,且部分患者发病急促、隐匿,易造成患者心源性猝死,是造成心源性致死的主要因素。伴随起搏器的问世,上述疾病可达到根治目标。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