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家长让孩子嗑聪明药,真的能让孩子变聪
TUhjnbcbe - 2023/11/15 21:04:00

最近有媒体报道,一名高三女生因为没法静下心来完成物理题,妈妈就给她服用了“聪明药”。于是学习成绩在短时间内,有了大幅的提升。在服用了两个多月后的一次月考中,她考进了班级前十。

就在前段时间,美国Netflix推出了一部纪录片叫《药瘾》(takeYourPills),讲的就是美国中学生滥用“聪明药”的情况。看纪录片的时候我还在庆幸,幸好这种东西没有流传到国内。没想到还没过去多久,就看到了国内类似的新闻报道,让人感到非常震惊和难过。

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在服用“聪明药”,一项名为“全球药物调查”的报告显示,14%的人曾在年服用过至少一次认知增强药物(年这个数字仅为5%)。美国是使用“聪明药”比例最高的国家,有将近30%的美国受访者表示他们在年至少服用过一次(年的比例为20%),而欧洲是服用“聪明药”人数增长最快的地区。

那么,世界上真的有能让人聪明的“聪明药”吗?那些被学生们当做救命稻草的“聪明药”真的有那么神奇功效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1.“聪明药”有什么用?

“聪明药”主要指中枢神经兴奋药利他林和专注达,一般还包括觉醒促进剂莫达非尼和阿莫达非尼。

利他林的主要成分是哌甲酯,作用场所主要位于大脑中的纹状体和前额叶,可以促进脑内的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能让人兴奋、精力充沛、不易疲劳、精神高度集中,可以静下心来做原本不感兴趣的事情,因此能改善人们的注意力。它曾被多个国家用于治疗儿童多动症(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专注达的主要成分是盐酸哌甲酯,作用与哌甲酯一样,只是专注达会在体内多一个分解的过程,因此能起到缓释效果,作用时间会更长。

莫达非尼是一种觉醒促进剂,能影响体内多种神经递质的释放,目前其确切作用部位和作用机制仍有待探讨,但有研究表明它能作用于下丘脑后部参与唤醒机制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刺激多巴胺能神经产生觉醒作用,使人保持觉醒状态,阻止身体睡眠。因此被用于对发作性嗜睡病、轮班工作睡眠紊乱以及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相关的白天过度嗜睡等紊乱症的治疗。

阿莫达非尼是把莫达非尼中药效更强的异构物提取出来单独制成药物,因此效用更强,持续时间更久。

另外还有一些含有安非他命(阿得拉)、安帕金、托莫西汀(择思达)、氟西汀(百忧解)等成分的药物,都有与上述药物有类似作用,但效果和安全性还不如上述药物,因此使用量小些。

上述药物在我国要么尚未批准上市,要么属于第一类精神药品(最高级别),受到特殊管理严格控制,都不可能轻易购得。健康人为了取得优异成绩而购买使用上述药物,不但是饮鸩止渴的短视行为,长期大量使用还属于犯法,私下转让、买卖则更是违法犯罪行为。

2.“聪明药”的另一面

“聪明药”的副作用很大,对健康人来说,服药带来的损失远远大过收益,根本得不偿失。

哌甲酯类药物常见的副作用有:食欲减退、睡眠障碍、心脏负担加重、容易头晕、时常焦虑不安,此外还可能出现过敏、精神运动性兴奋、恐惧和被跟踪的妄想,偶见腹痛等,对有循环系统疾病的患者,还可能造成心源性猝死。

莫达非尼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失眠、头痛、恶心、食欲减退,另外可能有全身疼痛、心动过速、心悸、消化系统异常、抑郁、焦虑、躁狂、意识错乱、特异感觉等,有的还可能出现严重的或危及生命的皮疹。

另外,这些药物具有成瘾性,长期服用很容易产生药物依赖。它们的成分与冰*的主要成分苯丙胺有相似的化学结构,作用机制也类似。

它们发挥作用的场所都是在神经元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突触(神经元间隙)中,化学成分在突触中与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转运受体等结合,阻断了前神经元对这些神经递质的再摄取,导致神经递质无法被消解而滞留在突触间隙内。大脑发现神经递质不能转运,又会提高神经递质的的释放量,导致进一步的滞留和堆积,于是这些区域的神经递质浓度会明显高于正常值,从而产生兴奋效果。

虽然“聪明药”的效果比冰*弱很多,但如果长期服用,同样会导致人体自身分泌神经递质的能力下降,一旦停药,就会产生不适,轻则容易昏睡、易怒、烦躁不安、忧虑,重则精神呆滞、有自杀的倾向。并且,身体还会产生耐受性,需要不断加大药物的剂量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因此,这类药物很容易成瘾或被滥用。

由于这些药物属于严格管控药物,购买不太容易,很多人吃上瘾之后只能通过非正规渠道购买,很容易走上吸*的歧途。有报道称现在的戒*所有百分之十左右的戒*人员就是因为吃了利他林之后染上了*瘾。

3.安慰剂效应

人们以为“聪明药”真的能让人变聪明,但实际上,这些药物仅仅只能够通过兴奋中枢来改善注意力或让人保持清醒而已,并不是真正的“聪明药”,无法提高智力。

在这些药物刚问世不久的时候,有研究表明一些家长和老师觉得他们的小孩用了药之后成绩有显著提升,因此,用药能提高成绩的说法就流传开来。

但实际上,研究人员测试后发现,那些小孩的学习能力、智力等都没有显著变化,只是他们“变乖”了,让家长和老师产生了那种印象。

宾夕法尼亚大学实验室还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将没有多动症的学生分为两个小组,让他们分别服用含有药物作用的阿德拉和没有药物作用的安慰剂。一段时间后,两组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没有明显区别。可以看出,“聪明药”唯一的“药效”,在于它增强了学生虚假的自信心,让他们误以为自己的学习效率高于常人,这就是典型的“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通常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虽然安慰剂效应目前仍然是科学界最令人困惑的奥秘之一,但它确实在很多方面发挥着作用,在动态智力方面也是如此。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曾刊登了这样一项研究:乔治梅森大学的心理学家在大学校园里招募了50人参加试验。一组试验参与者被告知试验内容为“大脑培训和增强认知”,以及“大量研究表明,记忆训练能提高智力”;另一组只知道参加试验,其名称、目的和效果都不知道。那些认为自己在提高大脑功能的参与者在进行了大脑游戏后,智商评估值平均提高了5-10分。相比之下,另一组参与者的智商评估值则没有变化。因此,研究者认为:“强烈的变聪明愿望可能让我们认识不到安慰剂效应。”

虽然这一研究受试者的数量不多,还需要进行更多重复对比试验才能得出最终的可靠结论,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人的动机对于认知能力有多重要。

所以,“聪明药”并不会真的让人聪明,很可能只是误以为能变聪明的自信心在发挥作用。与其使用有副作用的“聪明药”,不如多给自己打打气,多培养自己的自信心。

4.如何才能真的变“聪明”?

我们说一个人聪明,一般是就是在说这个人智力发达。智力一般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等。虽然我们通常用智力商数(智商)来标示智力发展水平,但组成智力的东西有哪些本身就是个很主观的命题。

现代医学认为,智力很可能体现了大脑对外界刺激的理解、评估和反应的速度。大脑反应速度越快、评估判断越准确,智力就越高。而大脑的反应速度是由脑中的神经元和突触决定的,神经元的生理状态越好,那神经元就能迅速放电,迅速释放神经递质,神经元的突触数目越多,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就越顺畅越紧密,储存的记忆也越多。

大脑如果受伤、生病、缺氧、衰老、发育不够、营养不良,都会影响脑中神经元,智力也就会随之下降。爱丁堡大学的一项研究也显示,“和一般认知能力、反应时间相关的基因,与许多健康相关基因——比如视力、血压、寿命等——存在显著的基因重叠。”所以,智力和人的健康状况是很相关的。

大部分服用“聪明药”的人都会产生生理性的副作用,健康状况会变差,因此从这个层面说,“聪明药”会使人智力变差。

人的大脑是不断变化的,大脑中的神经元有很大可塑性,这种可塑性会贯穿人的一生。随着我们不断记忆和提取信息,大脑中不断形成新的神经回路,一些旧的回路得到强化,另一些旧的回路得到弱化,甚至可能彻底萎缩。神经元细胞的确是用进废退的,所以都说大脑会越用会越聪明。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的大脑,尚处在高速发育阶段,成长空间最大,可塑性最高。

“聪明药”短期内能够镇定情绪、提高人的专注度,但也会使人的联想整合能力大幅度降低,长期使用会导致大脑的可塑性降低。不少研究表明,长期使用那些改变神经递质的药物,会过度刺激神经系统,导致一个人在不同任务之间转换的能力下降,甚至会降低记忆力,对神经元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所以,服用“聪明药”这种打破正常生理平衡的短视行为,实际上是将未来的能量提前透支折现到当下使用,并且折现时效果和作用还要被大打折扣,整体看是会使得智力下降的。

想要保持和提高智力水平,真的变“聪明”,真正应该做的是保持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多运动,多用大脑、多进行复杂的认知活动,多给正面的鼓励,尽量少接触能带来短期快乐的成瘾性事物,比如电子游戏等,远离能伤害大脑神经元和伤害血管的事物,比如“聪明药”、吸烟、酒精等。

5.药不能停,永无止境

曾经有一部电影《永无止境》,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男主角埃迪本来是一位没有灵感的落魄作家,偶然间得到了一种能提高大脑工作效率的新型药NZT-48。服用药物之后,他变得无比聪明,大脑全部潜能都被激发了出来,够瞬间回忆起他所读过、看过或听过的任何事情,只用一天时间就能学会一门语言,多么复杂的方程式都难不倒他过人的领悟能力。于是埃迪迅速在事业和爱情上都获得了成功,跻身为华尔街金融圈有名的上流成功人士。但大量吃药的艾迪也很快受到了药物副作用的折磨:身体不适和失控的情绪,但这时他已经离不开这种药了。他发现同样服用这种药的其他人身体状态都十分差,有的甚至突然死亡了,另外还有很多人都对他持有的有限药物虎视眈眈,因此陷入了朝不保夕的危险当中。电影的最后埃迪战胜了抢药的敌人,并找到一家制药公司,如愿得到了更多的药片,还找替代品慢慢减少了药物的使用量,看起来成为了人生赢家。

毕竟是商业电影,导演和编剧为了爽到大家,给主角安排了一个看似大团圆的结局,但其实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实际上,这种结局都是不太可能实现的。

由于电影的结局表达比较含蓄,我们并不能确切知道他是不是真的有戒掉药物,接下来会怎么样。试想一下,如果他真的戒掉了药物,那可以推断药物带给他的智力光环会消失,他不但会变回那个并不那么聪明优秀的普通人(当然他已经挣到的钱还是他的),并且大脑和身体都会受到停药的负面作用反噬,就像他那因为停药而身体垮掉的老相好一样;如果他并没有戒掉,还在持续吃药,那哪怕他现在风生水起,但他的结局不用说,必定是在某天会突然死亡。

主角想开发没什么副作用的改进药,但这根本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问题的根本并不在药物本身,而在于人类这脆弱又玄妙的身体。人类的大脑很神奇很精妙,却也非常脆弱,药物的效能与副作用是相辅相成的,有效的药物必然会给大脑带来不小的副作用。

片名的《永无止境》(Limitless)似乎也隐晦地说明了其实药物是戒不了的,就像欲望永远没有尽头一样,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开,就再也关不上了。

电影中的NZT-48就像是超级加强版的聪明药,不过那是真正能提高智力的聪明药,而不是现实生活中那些其实没什么用只能提神醒脑的伪“聪明药”。

6.结语

人们吃“聪明药”无非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误认为“聪明药”真的能提高智力,因此想变得聪明;第二种是知道“聪明药”的真实作用,因此用来提高专注力、保持清醒。

对于第一种,现在我们知道,“聪明药”并不会真的让人聪明,只不过是提升虚假自信心的安慰剂,长期使用还会对大脑和身体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因此还不如通过阅读、运动、正向鼓励等方式来得实际科学。

而对于第二种,与其吃药来提高专注力,还不如试着把电脑、手机关掉,或者把网线拔掉,让自己处在一个更平静更少诱惑的环境中来得有用。并且,我们还可以通过喝茶、喝咖啡,甚至喝红牛等方式来提神醒脑,这些饮品比“聪明药”柔和很多,不会让人上瘾。但即使是这些柔和的提神饮料,如果长期过量使用,仍然可能引起身体依赖,让人在没有使用时出现戒断症状,但一般来说戒断症状只会持续几天,因此它们仍然是安全的。

所以,对健康人来说,“聪明药”就是隐形的*品,完全没有必要使用。日常生活中注意均衡营养、保证睡眠、保持身心健康、多多用脑,才是最好的“聪明药”。

成功的路上从来没有捷径,你以为的“捷径”背后,也许隐藏着恐怖的魔*。

1
查看完整版本: 家长让孩子嗑聪明药,真的能让孩子变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