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时
他奔赴前线保家卫国
92岁高龄时
他经历心衰命悬一线
医院
全力救治悉心呵护
不同的时空
同样的全力以赴
“你们技术好,不仅把我从‘鬼门关’拉了回来,还像亲人一样尽心尽力对待我,每一名医生、护士都是好样的!”
92岁的抗美援朝老战士——刘爷爷,从医院方北院区心血管内四科出院时,向医护人员表达了由衷的感谢。
缘分始于信赖选择始终是你
医院的缘分,还要从4月份说起。那天午夜时分,心血管内四科紧急收治了一名高龄患者,他就是刘爷爷。据家属说,老人在家中突感胸闷、出汗,医院,救治过程中再发胸闷,伴有血压降低,又紧急转院至医院方北院区。值班医生王硕博士接诊,刘爷爷喘憋明显、不能平卧,病情危重,随时有生命危险。经仔细检查与综合分析,心血管内四科胡喜田主任确诊其为“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
保守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给予这位“老战士”贴心照顾,每日数次查房,细心捕捉刘爷爷的每一丝变化,悉心护理,翻身、擦背、清洗、处理大小便……工作之余,医护们还不忘记跟老人唠唠嗑,刘爷爷看在眼里,暖在心上。在后期随访、复查的交流过程中,浓浓关怀,声声问候,心与心的距离更近了。
前不久,刘爷爷在家不慎摔倒,腰部受伤不能动。雪上加霜的是,他的心衰加重了。他再一次来到心血管内四科住院治疗。脆弱的心脏让他随时都有猝死的可能,如何进行下一步治疗,变得棘手起来——
眼下,刘爷爷需要尽快植入起搏器,以纠正左右心室间收缩不同步的情况,进而改善心衰。但他已是92岁高龄,本身又有基础疾病,手术风险很大。可是,倘若放弃手术,病情无法得到根本改善。
左束支起搏术释放“心动”信号
针对刘爷爷的特殊情况,胡喜田主任带领医护团队开展专题病例分析,量身定制治疗方案,同时积极调整刘爷爷的基础状况,做好一切术前准备。经团队研讨,决定采用左束支起搏技术,实施双腔起搏器植入术。
左束支起搏是生理性的心室起搏方式,通过起搏左束支来起搏心室,从而使得左右心室同步收缩“齐步走”,达到治疗心衰及改善预后的目的。
经过精心准备,手术开始。胡喜田主任和王硕医生在X线及多导电生理仪指导下,准确找到起搏区域,将电极旋入,从而使电刺激信号通过左束支区域传导,达到双心室同步起搏。手术用时不到一小时,顺利完成,刘爷爷转危为安。术后,他的心衰症状好转,左室射血分数由最初的23%提升至55%,饮食、活动也逐渐恢复。
抗美援朝老战士致敬“可爱的人”
高龄的刘爷爷不仅是科里的“大熊猫”,医护们的“忘年交”,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
“当年参加抗美援朝,我也是作为医务人员,在枪林弹雨中穿行,在冰天雪地里抢救伤员。当年我们保家卫国,别人把我们叫做‘最可爱的人’。现如今你们这些医务工作者无私付出,把每一个患者当成是亲人一样呵护照料,同时,你们不断提高技术,挑战一个个新高度,与病魔作斗争,你们也是守护百姓生命健康的战士,在我看来,‘最可爱的人’这个称号,你们同样当之无愧!”
相关科普
心脏起搏技术是通过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导线和起搏器,帮助心动过缓的患者恢复正常心率的一种方法。传统的心脏起搏技术将起搏导线植入右室心尖部或间隔部,容易造成心室收缩不同步,导致房颤、心力衰竭的发生。
左束支区域起搏术起搏阈值稳定、不受传导阻滞点随年龄增加逐步下移影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理性起搏,既能够保护心功能,又可预防和纠正心功能不全,减少房颤等心律失常的发生。左束支区域永久起搏难点在于将心室电极准确植入左束支区域起搏,以实现双心室同步收缩。
左束支区域起搏的适应症
①对有心动过缓起搏适应症的患者(包括房颤患者),预计心室起搏比例≥40%,LVEF50%,优先考虑应用;
②对有心动过缓起搏适应症的患者(包括房颤患者),预计心室起搏比例≥40%,LVEF≥50%,可以考虑应用;
③房颤且需接受房室结消融的患者;
④已植入起搏器或ICD的低射血分数患者,心功能恶化伴高比例RVP(右室起搏);
对于慢性心衰伴心脏收缩不同步患者行希浦系(希氏束或左束支)起搏的适应症:
①符合CRT(三腔起搏器)适应症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左心室导线植入失败的患者;
②窦性心律或房颤患者,经标准抗心衰药物优化治疗后,仍然心功能≥Ⅱ级,合并LBBB、QRS时限≥ms、LVEF≤35%;
③常规BVP(双心室起搏)后CRT无反应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