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华商网」
年末,医院的夜班急诊接到一位急性胆囊炎患者,69岁的姜大爷右上腹严重绞痛,医院。医生当天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解除了姜大爷的病痛。无独有偶,时隔两年后,今年10月中旬,姜大爷的老伴文大妈也被确诊为胆结石。有姜大爷的痛苦经历在先,文大妈选择尽快接受手术。
术后,文大妈发现自己恢复的速度明显加快。手术苏醒后,文大妈几乎没有痛感,2小时后就可以自行饮水,下地行走。转眼到术后第3天,文大妈被告知可以出院。“我两年前怎么没有这么舒服?”姜大爷问到。
记者了解到,文大妈的麻醉方式较两年前有所不同。医院麻醉科主任金梅生说,近年来,麻醉科与超声科合作,采用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为患者解决术中、术后的疼痛,能够有效提升手术安全,减少病人痛苦,促进肠道恢复,缩短出院时间。
麻醉科新技术
——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
麻醉科医生的术前要为患者注射3种药物,分别是“催眠”、“镇痛”和“肌松”,待患者生命体征达标,外科医生才能开展手术。
为了解除患者手术疼痛,麻醉医生通常将利多卡因、罗哌卡因等局麻药,注射在神经干、丛、节的周围,阻滞神经冲动的传导,使所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称为神经阻滞。
神经阻滞只需注射一处,就能获得较大的麻醉区域,但有引起各种并发症的可能。因此,麻醉科医生操作时必须熟悉局部解剖,了解穿刺针所要经过的组织,以及附近的血管、脏器和体腔等,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金梅生介绍,以往,由于全麻药物和设备缺乏等原因,国内麻醉科医生大多采用“盲探穿刺”的方法进行神经阻滞和椎管内麻醉。但是,“盲探穿刺”的方式存在弊端,比如成功率偏低(95%左右),并具有阻滞不全和并发症发生率偏高等缺点。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自年起,医院,医院,“盲探穿刺”的区域阻滞麻醉方式,逐渐被成功率接近%的全身麻醉所替代。
然而,全身麻醉也并非完美的麻醉方式,最大的缺点是阿片类药物的镇痛强度不完善,尤其在手术结束,病人清醒后,疼痛感较为强烈,即使使用静脉镇痛泵也不能达到完全无痛。
为了解决“盲探穿刺”和全身麻醉带来的问题,年前后,伴随着超声技术的革新,图像质量不断提升,超声引导下的区域阻滞麻醉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大量传统的区域麻醉借助超声技术实现了可视化。
超声技术的应用能够实时地观察目标神经及其周围结构、穿刺针的行进路线、局麻药液的扩散情况,从而有效提高阻滞的成功率,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此外,超声技术与神经阻滞的结合,可以在患者镇静的情况下实施,无需测试异感,明显减轻了病人穿刺过程中的痛苦。目前,随着技术的不断求新,可视化已经成为现代麻醉的重要标志,国内外高水平医疗机构已经将超声引导下的区域阻滞纳入住院医师培训计划,并将其视作住院医师必须掌握的麻醉核心技能之一。
新技术驱动行业发展
以患者为先以健康为旨
我国于年正式成立了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区域麻醉学组。7年来,通过学术会议、临床演示、技术竞赛等方式,国家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区域麻醉骨干,大力推进可视化区域麻醉技术的发展。
医院麻醉科从年起,在超声科医生的帮助下开展超声引导下的全身各部位神经阻滞。此后,麻醉科医生积极参加国内、省内、市内的麻醉超声学习和培训,已有十余名麻醉科医生相继获得了麻醉超声的培训证书,并将麻醉超声技术广泛应用到各科手术的临床麻醉中。
在医院外科主任李智看来,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能够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患者的生命体征在手术中更趋于平稳,且手术结束时没有疼痛,术后疼痛轻微,恢复迅速,完全符合加速康复外科(ERAS)的要求。
随着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的深入开展,医院外科团队,逐渐实现腹腔手术微创化,为胆囊、阑尾、胃肠、疝等疾病患者实施腹腔镜手术,大幅度减少手术损伤,缩短术后恢复时间。
总而言之,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具有以下突出优点:首先,新技术的使用能够提供完善的术中镇痛效果,并且手术期间生命体征趋于平稳,不再出现心动过速、高血压的情况。其次,神经阻滞降低阿片类镇痛药物用量50%以上,使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加快,肠道排气时间缩短一天以上。同时,手术结束后,患者能够迅速且完全地清醒,并在清醒后没有疼痛刺激,且术后躁动(全麻患者苏醒后的嗜睡、意识模糊等状态)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此外,长效的区域阻滞,镇痛时间长达一天以上,术后镇痛的效果明显提高,明显降低了术后疼痛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新技术的应用带来的最大改观就是患者对手术的接受度提升,以及病区无痛化率的提升。”外科主任李智感叹。无痛和快速恢复让患者打消手术恐惧感,医院建立良好的诊疗口碑,增强医患间信任感。
近年来,医院就诊率明显攀升,良性循环模式不断推动医者以生命质量为先,持续提升诊疗水平。展望未来发展,医院将继续以患者健康为核心,持续践行《“健康中国”规划纲要》,坚决以“一院三区”大跨步发展为契机,强化各专科之间的交流协作,激发凝聚力、增强向心力,竭尽所能发挥各专科特长。从医教研方面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医院高质量发展,竭力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卫生需求。小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