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冠心病的病理生理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统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归属为缺血性心脏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狭窄程度、部位决定了缺血症状和预后。
◆管腔狭窄<50%时,心肌供血一般不受影响;
◆管腔狭窄50%~75%时,静息时心肌供血不受影响,而在运动、心动过速或激动时,心脏耗氧量增加;可暂时引起心肌供血不足,引发慢性稳定型心绞痛(CSN)
◆当粥样斑块破裂,糜烂或出血,形成血栓堵塞血管时可引发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
02.冠心病的症状
(1)典型胸痛因体力活动、情绪激动等诱发,突感心前区疼痛,多为发作性绞痛或压榨痛,也可为憋闷感。疼痛从胸骨后或心前区开始,向上放射至左肩、臂,甚至小指和无名指,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胸痛放散的部位也可涉及颈部、下颌、牙齿、腹部等。胸痛也可出现在安静状态下或夜间,由冠脉痉挛所致,也称变异型心绞痛。如胸痛性质发生变化,如新近出现的进行性胸痛,痛阈逐步下降,以至稍事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甚至休息或熟睡时亦可发作。疼痛逐渐加剧、变频,持续时间延长,祛除诱因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此时往往怀疑不稳定心绞痛。
心绞痛的分级:国际上一般采用CCSC加拿大心血管协会分级法。
Ⅰ级:日常活动,如步行,爬梯,无心绞痛发作。
Ⅱ级:日常活动因心绞痛而轻度受限。
Ⅲ级:日常活动因心绞痛发作而明显受限。
Ⅳ级:任何体力活动均可导致心绞痛发作。
发生心肌梗死时胸痛剧烈,持续时间长(常常超过半小时),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并伴有恶心、呕吐、出汗、发热,甚至发绀、血压下降、休克、心衰等症状。
(2)需要注意一部分患者的症状并不典型,仅仅表现为心前区不适、心悸或乏力,或以胃肠道症状为主。某些患者可能没有疼痛,如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
(3)猝死约有1/3的患者首次发作冠心病表现为猝死。
(4)其他可伴有全身症状,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可出现。
03.冠心病的检查方法
1.心电图2.心电图负荷试验
3.动态心电图4.核素心肌显像
5.超声心动图6.血液学检查
7.冠状动脉CT
8.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成像技术
04.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有:
高血压: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高脂血症:TC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组成物质;
糖尿病:是冠心病发病的高危因素,冠心病等危症。
超重/肥胖:超重增加冠心病风险,向心性肥胖更是冠心病高危因素
吸烟:吸烟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已经达成基本共识。
很难预防的因素:
年龄:随着年龄增大,人们发生冠心病的风险增加,一般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性别:男性发病风险高于女性,但女性在绝经后发病风险明显升高。
有冠心病家族史的人群。
冠心病的发作常常与季节变化、情绪激动、体力活动增加、饱食、大量吸烟和饮酒等有关。
05.冠心病的治疗
①生活习惯改变:戒烟限酒,低脂低盐饮食,适当体育锻炼,控制体重等;
②药物治疗:抗血栓(抗血小板、抗凝),减轻心肌氧耗(β受体阻滞剂),缓解心绞痛(硝酸酯类),调脂稳定斑块(他汀类调脂药);
③血运重建治疗:包括介入治疗(血管内球囊扩张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和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药物治疗是所有治疗的基础。介入和外科手术治疗后也要坚持长期的标准药物治疗。对同一病人来说,处于疾病的某一个阶段时可用药物理想地控制,而在另一阶段时单用药物治疗效果往往不佳,需要将药物与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合用。
1.药物治疗
目的是缓解症状,减少心绞痛的发作及心肌梗死;延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并减少冠心病死亡。
(1)硝酸酯类药物本类药物主要有: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消心痛)、5-单硝酸异山梨酯、长效硝酸甘油制剂(硝酸甘油油膏或橡皮膏贴片)等。
(2)抗血栓药物包括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波立维)、替罗非班等,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避免血栓形成而堵塞血管。阿司匹林为首选药物,维持量为每天75~毫克,所有冠心病患者没有禁忌症应该长期服用。
(3)纤溶药物溶血栓药主要有链激酶、尿激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可溶解冠脉闭塞处已形成的血栓,开通血管,恢复血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时。
(4)β-受体阻滞剂有抗心绞痛作用,又能预防心律失常。
(5)钙通道阻断剂可用于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和冠脉痉挛引起的心绞痛。
(6)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2受体拮抗剂(ARB)以及醛固酮拮抗剂。
(7)调脂治疗调脂治疗适用于所有冠心病患者。
2.冠心病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