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学者们的误解,则是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拿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教授整年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哪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他们对来源和作者生平很重视:莎士比亚读过什么书?《哈姆雷特》根据哪些书写的?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这些功夫属于“考据学”。教授只做这种功夫,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并不过问。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欣赏之前要有了解,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
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第二种错误是考据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而我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认为,最要紧的是领略它的滋味。在考据学者们看来,考据就是文学批评,但是一般所谓的文学批评,意义实不仅如此。文学批评向来有派别的不同,文学批评的意义也不一致。区分起来,除了上述帮助了解的文学批评,主要还有两类。
第一类是“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法官”要有“法”,也便是“纪律”,“法官”式的学者心中预存几条纪律,用来衡量一切作品,符合的就是美,违背的就是丑。他们向作家下批语说:“亚里士多德说过坏人不能做悲剧主角,你何以要用一个杀皇帝的麦可白?”第二类就是近代法国印象主义的文学批评。这一派学者可说是“饕餮者”:只贪美味,尝到美味便把印象描写出来。法朗士说:“依我看来,文学批评和历史一样,只是一种给深思好奇者看的小说;一切小说,精密地说起来,都是一种自传。凡是真正的文学批评家都只叙述他的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这是印象派文学批评家的信条。他们主张文学批评应当是艺术的、主体的,各人应以自己的嗜好为标准。
“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批评的态度”,印象派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欣赏的态度”,它们是相反的。批评的态度是冷静的,不杂情感;欣赏的态度则注重我的情感和物的姿态的交流。批评的态度须用反省的理解,欣赏的态度则全凭直觉。批评的态度预存美丑的标准,把我放在作品之外去评判它的美丑;欣赏的态度则忌杂有任何成见,把我放在作品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遇到文艺作品如果始终持批评的态度,则我是我而作品是作品,得不到真正的美感经验。比如看一幅图,内行有内行的印象,外行有外行的印象,它们的价值是否相同呢?文艺虽无普遍的纪律,而美丑的好恶却有一个道理,遇见一个作品,只说“我觉得好”还不够,还应说出觉得好的道理。
总之,考据、批评都不是欣赏,但是欣赏却不可无考据与批评。有的人太看重考据和批评的功夫,有的人又太不肯做脚踏实地的功夫,以为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这都是很大的错误。
(摘编自朱光潜《考据、批评与欣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欣赏之前需要有一些了解,关键还在欣赏形象本身,但人们对欣赏是有误解的。
B.学者们埋头旧书籍,资料来寻根究底,获取相关知识;这对于欣赏是有帮助的。
C.了解作品的版本,来源及作者生平,不进入作品本身,不可能获得美感经验。
D.欣赏是依据文艺的普遍纪律来衡量所有作品,不符合普遍纪律的就是低俗作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明确反对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辨证地论证了欣赏与考据,批评的关系。
B.文章第二段分析了考据癖学者的两种错误,指出文学批评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考据。
C.文章的论述脉络清晰,主要观点分不同角度展开,各角度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
D.文章在逐层深入论证的基础上,得出考据与批评是真正进入文艺领域欣赏的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批评有派别的不同,文学批评的意义也不一致,但最要紧的是领略作品滋味。
B.印象派的文学批评十分重视艺术直觉和个人嗜好,也就更加容易得到美感体验。
C.把“我”放在作品外评判,这种批评的态度不掺杂情感,对作品的评价是客观的。
D.欣赏或评价文学作品关键在个人的审美体验,根本就没有美丑好恶的道理可言。
1.D“欣赏是依据文艺的普遍纪律来衡量所有作品”错误。原文说“文艺虽无普遍的纪律,……”,由此可知,文艺没有普遍的纪律。
2.D“得出考据与批评是真正进入文艺领域欣赏的结论”错误。文章在逐层深人论证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最后一段的“总之,考据、批评都不是欣赏,但是欣赏却不可无考据与批评”。
3.AB.“也就更加容易得到美感体验”错误。文章只是说“……这是印象派文学批评家的信条。他们主张文学批评应当是艺术的、主体的,各人应以自己的嗜好为标准”,并不能由此得出“也就更加容易得到美感体验”的结论。C.“对作品的评价是客观的”错误。原文只说“批评的态度预存美丑的标准,把我放在作品之外去评判它的美丑;欣赏的态度则忌杂有任何成见,把我放在作品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并未表明“对作品的评价是客观的”,选项曲解了文意。D.“根本就没有美丑好恶的道理可言”错误。原文说“……文艺虽无普遍的纪律,而美丑的好恶却有一个道理……”,由此可知,美丑好恶是有道理可言的。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年,各地高度重视,千方百计挖掘粮食面积潜力,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生产喜获18年连丰。
耕地质量事关粮食产能。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同时,还要持续提升耕地质量,保证农田“必须是良田”。截至年底,全国已完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有力地保障了粮食安全。但目前,我国耕地质量总体上仍然不高。加上光温、水土时空分配不均、利用不合理等问题,我国耕地抗灾减灾能力仍然不强。要确保粮食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迫切需要大力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
四川省实行田长实地巡察,卫星遥感“天上看”,视频监控“实时看”,耕地保护监管网越织越密,无论是土地撂荒,还是乱占耕地,都能第一时间发现。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1%,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为粮食生产注入动力。
土地整理是耕地保护的一张“关键牌”。走进云南省双柏县法脓镇铺司村,规整的田块,宽敞的机耕道,很难想象这里曾是荒坡地。双柏县用好政策,完成土地整理项目4个,新增耕地亩,土地利用率由49.06%增加到72.15%。
严格实行“数量为基础、产能为核心”的耕地占补平衡,推行“田长制”等耕地保护新模式,利用“互联网+”建立智能化耕地监测监管机制,确保“农田就是农田”。
(摘编自《“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人民日报》年2月19日)
材料二:
田长制是新时代保护耕地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制度探索。近年来,全国多地推行建立田长制,以分级联动全覆盖的耕地保护网格化监管,压实耕地保护责任。
田长制实行联动机制,责任明确。截至年年底,北京市已全面建立市、区、乡镇、村四级田长制责任体系,形成相关配套制度,确立耕地保护工作格局。黑龙江省建立省、市、县、乡、村和网格、户“5+2”七级田长制,将黑土地保护责任落实到人头,部门、网格。广西、安徽等地分别建立耕地种植情况动态监测制度和清单管理制度,既能实现数据实时管理,又能做到离任交清单,接任接清单。海南省组织开发了“海南省田长制巡查管理信息系统”,作为落实耕地保护田长制的工作平台,进一步提高耕地保护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黑龙江省建立田长奖惩机制,对于在黑土地保护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给子表彰和奖励。山东省将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纳入市,县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体系,对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进行考核。
实践证明,田长制在贯彻落实耕地保护中具有独特优势。一是采用大数据技术,有利于精准提高耕地保护能力。二是整合现有队伍,将耕地管理与村庄治理相融合。依靠现有的护林员和水资源管理员等队伍,实现村级耕地的日常巡查,达到田长、湖长、河长等多“长”合一。三是启用数字网格化系统,提高管理水平,有效弥补人力巡查监测不够充分的短板。四是创新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确立耕地保护工作格局。多措并举,健全配套制度,完善工作机制,保持耕地数量总体稳定,合理布局永久基本农田,明显提升耕地质量和利用水平。
(摘编自《田长制——压实保护责任提升耕地质量》,《光明日报》么年3月1日)
材料三:
日前,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安徽省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工作方案》。方案明确了耕地利用优先次序,部署强化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监管要求,把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着力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
方案强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要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确保耕地质量提升,粮食面积稳定,粮食产能增加。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发展粮食生产,特别是保障稻谷、小麦、玉米三大谷物的种植面积。一般耕地应主要用于粮食,油料,蔬菜等食用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按照“粮食生产优先”的原则,在确保优先满足粮食和食用农产品生产基础上,允许耕地适度用于非食用农产品生产。
“十三五”期间,安徽省在全国率先完成.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加强对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监管,引导土地优先向种粮主体流转,对违反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大规模流转耕地不种粮的“非粮化”行为,一经发现要坚决纠正。
(摘编自《安徽省出台方案防止耕地“非粮化”》,《安徽日报》年3月7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粮食产量关系到中国十几亿人的吃饭大事,年,我国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以上,粮食生产喜获18年连续丰收。
B.人口多,耕地面积少是我国基本国情,并且耕地质量总体上不高,耕地抗灾减灾能力不强,因此迫切需要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
C.四川省实行田长实地巡察制,黑龙江省建立“5+2”七级田长制;海南省开发田长制巡查管理信息系统,各省市都在丰富和完善田长制。
D.除了把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外,安徽省还加大统筹和调度力度,积极探索把耕地资源用于非食用农产品的生产新模式。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土地撂荒、乱占耕地现象十分严重,耕地质量又存在光温,水土时空分配不均,利用不合理等问题,耕地保护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B.田长制是保护耕地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制度探索,全国多地推行并不断完善田长制,逐渐形成全覆盖的耕地保护网格化监管体系。
C.按照“粮食生产优先”的原则,应该首先保障稻谷、小麦、玉米三大谷物的种植面积,还要保障油料,蔬菜等食用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
D.为保障我国的粮食供应,既要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良种全覆盖,又要杜绝流转耕地不种粮行为,进一步加大对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监管力度。
6.保护我国耕地,应该采取哪些举措?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D“积极探索把耕地资源用于非食用农产品的生产新模式”错。原文“在确保优先满足粮食和食用农产品生产基础上,允许耕地适度用于非食用农产品生产”可以看出,是允许耕地适度用于非食用农产品生产。
5.A“我国土地撂荒、乱占耕地现象十分严重”错。原文“我国耕地质量总体上仍然不高。加上光温、水土时空分配不均、利用不合理等问题,我国耕地抗灾减灾能力仍然不强。要确保粮食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迫切需要大力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可以看出,我国耕地质量总体上不高,但是没有提到土地撂荒、乱占耕地现象。
6.①确保农田。推行“田长制”等耕地保护新模式,建立智能化耕地监测监管机制。②确保良田努力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大力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③强化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明确耕地利用优先次序,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职业
汪曾祺
“文林街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有各种吆喝叫卖的声音。街上的居民铺户、大人小孩,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小教堂的牧师,和这些叫卖的人自己,都听得很熟了。
“有旧衣烂衫找来卖!”
我一辈子也没有听见过这么脆的嗓子,就像一个牙口极好的人咬着一个脆萝卜似的。这是一个中年的女人,专收旧衣烂衫。
“有人买贵州遵义板桥的化风丹……”
我从此人的吆喝中知道了一个一般地理书上所不载的地名:板桥,而且永远也忘不了,因为我每天要听好几次。板桥大概是一个镇吧,化风丹大概是一种药吧?这药是治什么病的?我无端地觉得这大概是治小儿惊风的。昆明这地方一年能销多少化风丹?我好像只看见这人走来走去,吆喝着,没有见有人买过他的化风丹。当然会有人买的,否则他吆喝干什么。
黄昏以后,直至深夜;就有一个极其低沉苍老的声音,很悲凉地喊着:“壁虱药!虼蚤药!”壁虱即臭虫。昆明的跳蚤也是真多。他这时候出来吆卖是有道理的,白天大家都忙着,不到快挨咬或已经挨咬的时候,想不起买壁虱药、虼蚤药。
有时有苗族的少女卖杨梅、卖玉麦粑粑。“玉麦粑粑—!”她们都是苗家打扮,戴一个绣花小帽子,头发梳得光光的,衣服干干净净的,都长得很秀气。她们卖的杨梅很大,颜色红得发黑,叫做“火炭梅”,放在竹篮里,下面衬着新鲜的绿叶。
在这些耳熟的叫卖声中,还有一种,是:
“椒盐饼子西洋糕!”
椒盐饼子,名副其实:发面饼,里面和了一点椒盐,一边稍厚,一边稍薄,形状像一把老式的木梳,是在铛上烙出来的,有一点油性,颜色黄黄的。西洋糕即发糕,米面蒸成,状如莲蓬,大小亦如之,有一点淡淡的甜味。放的是糖精,不是糖。这东西和“西洋”可以说是毫无瓜葛,不知道何以命名曰“西洋糕”。这两种食品都不怎么诱人。淡而无味,虚泡不实。买椒盐饼子的多半是老头,他们穿着土布衣裳,喝着大叶清茶,抽金堂叶子烟,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一边嚼着这种古式的点心,自得其乐。西洋糕则多是老太太叫住,买给她的小孙子吃。当然也有其他的人买了充饥,比如拉车的,赶马的马锅头,在茶馆里打扬琴说书的瞎子……
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是一个孩子。他斜挎着一个腰圆形的扁浅木盆,饼子和糕分别放在木盆两侧,上面盖一层白布,白布上放一饼一糕作为幌子,从早到晚,穿街过巷,吆喝着:
“椒盐饼子西洋糕!”
这孩子也就是十一二岁,如果上学,该是小学五六年级。但是他没有上过学。
我从侧面约略知道这孩子的身世,非常简单。他是个孤儿,父亲死得早。母亲给人家洗衣服。他还有个外婆,在大西门外摆一个茶摊卖茶,卖葵花子,他外婆还会给人刮痧,放血、拔罐子,这也能得一点钱。他长大了,得自己挣饭吃。母亲托人求了糕点铺的杨老板,他就作了糕点铺的小伙计。晚上发面,天一亮就起来烧火,帮师傅蒸糕打饼,白天挎着木盆去卖。
“椒盐饼子西洋糕!”
这孩子是个小大人!他非常尽职,毫不贪玩。遇有唱花灯的,耍猴的、耍木脑壳戏的,他从不挤进人群去看,只是找一个有阴凉、引人注意的地方站着,高声吆喝:“椒盐饼子西洋糕!”
每天下午,在华山西路、逼死坡前要过龙云的马。这些马每天由马夫牵到郊外去路,放了青,饮了水,再牵回来。他每天都是这时经过逼死坡(据说这是明建文帝被逼死的地方),他很爱看这些马。黑马、青马、枣红马。有一匹白马,真是一条龙,高腿狭面,长腰秀颈,雪白雪白。它总不好好走路,马夫拽着它的嚼子,它总是騕騕的。钉了蹄铁的马蹄踏在石板上,郭答郭答。他站在路边看不厌,但是他没有忘记吆喝:
“椒盐饼子西洋糕!”
饼子和糕卖给谁呢?卖给这些马吗?
他吆喝得很好听,有腔有调。
放了学的孩子也觉得他吆喝得好听,爱学他。但是他们把字眼改了,变成了:捏着鼻子吹洋号。
昆明人读“饼”字不走鼻音,“饼子”和“鼻子”很相近。他在前面吆喝,孩子们在他身后摹仿:“捏着鼻子吹洋号!”
这又不含什么恶意,他并不发急生气,爱学就学吧。这些上学的孩子比卖糕饼的孩子要小两三岁,他们大都吃过他的椒盐饼子西洋糕。他们长大了,还会想起这个“捏着鼻子吹洋号”,俨然这就是卖糕饼的小大人的名字。
这一天,上午十一点钟光景,我在一条巷子里看见他在前面走。这是一条很长的、僻静的巷子。穿过这条巷子,便是城墙,往左一拐,不远就是大西门了。我知道今天是他外婆的生日,他是上外婆家吃饭去的,他妈已经先去了。他跟杨老板请了几个小时的假,把卖剩的糕饼交回到柜上,才去。虽然只是背影,但看得出他新剃了头,换了一身干净衣裳。我第一次看到这孩子没有挎着浅盆,散着手走着,觉得很新鲜。他高高兴兴、大摇大摆地走着。忽然回过头来看看。他看到巷子里没有人(他没有看见我,我去看一个朋友,正在倚门站着),忽然大声地、清清楚楚地吆喝了一声:“捏着鼻子吹洋号!……”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我”的口吻讲述故事,全篇看不到作者的任何评价和情感表达,但赞扬卖糕饼孩子的坚强与担当这一主旨却表达得极为鲜明。
B.小说开篇生动形象地描摹昆明街头各种各样的吆喝叫卖声,描绘出了一个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繁忙奔波的场景,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C.通过对马的颜色、情态的描写突出卖糕饼孩子看马时的专注,表现孩子的童真童趣,而作者调侃说要把糕饼卖给马,是以幽默来减轻叙事中的酸楚感。
D.这篇小说叙述看似闲散,实则颇具匠心,把卖椒盐饼子西洋糕孩子的生活片段放在各种叫卖声的大背景下来写,使主题得到了深化和拓展。
8.卖糕饼孩子结尾的一声吆喝“捏着鼻子吹洋号”,与前文几声吆喝“椒盐饼子西洋糕”有什么不同?分别表现了孩子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9.作家刘心武第一次看这篇小说时,说:“为什么这样短的小说用这样大的题目?”刘心武琢磨后,说:“是得用这样大的题目。”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7.A“但赞扬卖糕饼孩子的坚强与担当这一主旨却表达得极为鲜明”错误。本文描写了街头小贩吆喝卖东西的很多细节,以主要篇幅介绍了卖糕饼孩子因为失怙、失学而承担起谋生职责的不易,重点是其“小大人”的特性,既对“职业”认真又童心未泯,使人物形象更为真实和立体,赞扬卖糕饼孩子的坚强与担当这一主旨并不鲜明突出。
8.①结尾的一声吆喝“捏着鼻子吹洋号”,是孩子从枯燥的“职业”叫卖声里走出来的天性回归,是孩子童趣的自然流露;前文几声吆喝“椒盐饼子西洋糕”,是孩子的职业叫卖声,是为了“生存”。②结尾吆喝“捏着鼻子吹洋号”,表现了孩子摆脱职业束缚的愉悦心理;吆喝“椒盐饼子西洋糕”,表现了孩子认真尽职的心理。
9.①初读感觉题目太大,与小说故事极不相称,不合适:小说篇幅很短,写了一个卖糕饼的小孩子的故事;职业是一个具有成人意味、很郑重的大题目,二者反差较大。②用大题目写小故事,实际上极为契合:本该上小学的孩子却对本不该属于自己的职业极为上心尽职,孩子越尽职越令人心痛,耐人寻味,引人深思,有艺术感染力。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丙子,帝①至晋阳城下,旗帜环城四十里。契丹数千骑屯忻、代之间,为北汉之援。庚辰,遣符彦卿等将步骑万余击之。彦卿入忻州,契丹退保忻口。符彦卿奏请益兵,癸巳,遣李筠、张永德将兵三千赴之。契丹游骑时至忻州城下,丙申,彦卿与诸将陈以待之。史彦超将二十骑为前锋,遇契丹,与战,李筠引兵继之,杀契丹二千人。彦超恃勇轻进,去大军浸远;众寡不敌,为契丹所杀。筠仅以身免,周兵死伤甚众。彦卿退保忻州,寻引兵还晋阳。时大发兵夫,东自怀、盂,西及薄、陕,以攻晋阳,不克。会久雨,士卒疲病,及史彦超死,乃议引还。初,王得中返自契丹,值周兵围晋阳,留止代州。及桑珪杀郑处谦,囚得中,送于周军。帝释之,赐以带、马,问:“虏兵何时当至?”得中曰:“臣受命送杨衮,他无所求。”或谓得中曰:“契丹许公发兵,公不以实告,契丹兵即至,公得无危乎?”得中太息曰吾食刘氏禄有老母在围中若以实告周人必发兵据险以拒之如此家国两充吾独生何益不若杀身以全家国所得多矣甲辰,帝以得中欺罔,缢杀之。乙巳,帝发晋阳。区国节度使药元福言于帝曰:“进军易,退军难。”帝曰:“朕一以委卿。”元福乃勒兵成列而殿,北汉果出兵追蹑,元福击走之。帝违众议破北汉,自是政事无大小皆亲决。河南府推官高锡上书谏曰:“四海之广,万机之众,虽尧舜不能独治,必择人而任之。今陛下一以身亲之,天下皆言陛下褊迫疑忌举不信群臣也。不若选能知人公正者以为宰相,能爱民听讼者以为守令,能丰财足食者使掌金谷,能原情守法者使掌刑狱,陛下但垂拱明堂,视其功过而赏罚之,天下何忧不治!何必降君尊而代臣职,屈贵位而亲贱事,无乃失为政之本乎?”帝不从。
(注)①帝:后周世宗柴荣。
(节选自《资治通鉴北抗契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得中太息曰/吾食刘氏禄/有老母在围中/若以实告周人/必发兵据险/以拒之如此/家国两亡/吾独生何益/不若杀身以全家国/所得多矣/
B.得中太息曰/吾食刘氏禄/有老母在围中/若以实告周人/必发兵/据险以拒之/如此/家国两亡/吾独生何益/不若杀身以全家国/所得多矣/
C.得中太息曰/吾食刘氏禄/有老母在围中/若以实告/周人必发兵据险以拒之/如此/家国两亡/吾独生何益/不若杀身以全家国/所得多矣/
D.得中太息曰/吾食刘氏禄/有老母在围中/若以实告/周人必发兵据险/以拒之如此/家国两亡/吾独生何益/不若杀身以全家国/所得多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契丹,我国东北地区的游牧民族,唐末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称帝建国。
B.节度使,职官名。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当时权力很大。
C.尧舜,指尧和舜,传说是上古的贤明君主。后来泛指圣人。
D.垂拱,垂衣拱手,轻松处理政务。这里用来称颂皇帝治国能力很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符彦卿上奏请求增兵,在增兵未到的情况下,与众将列阵等待契丹军队,前锋史彦超恃勇冒进,致使有利局势急转直下,符彦卿被迫撤兵。
B.王得中从契丹返回时被囚禁,受到后周世宗的礼遇,但王得中深明家国大义,宁死也不告知契丹发兵的消息,最后被勒死了。
C.世宗从晋阳出发,匡国节度史药元福积极向皇帝进言,受到皇帝的倚重,后来药元福妥善谋划,率领军队击退了北汉追兵。
D.后周世宗大小政事都亲自处理,高锡上书劝谏,认为皇帝只要选贤任能,把不同的事情交给不同的大臣去做就可以了,世宗没有听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彦超恃勇轻进,去大军浸远,众寡不敌,为契丹所杀。
(2)元福乃勒兵成列而殿,北汉果出兵追蹑,元福击走之。
10.C
11.D“这里用来称颂皇帝治国能力很强”错,“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古代比喻统治者不需要做什么就能使得天下太平,大多用来称颂帝王无为而治。文中也是强调帝王治理国家的方式,而非称颂能力。
12.A“增兵未到”错误,原文说“符彦卿奏请益兵,癸巳,遣李筠、张永德将兵三千赴之”,可见增兵到了。
13.(1)史彦超依仗勇敢,轻率冒进,离开大部队越来越远,寡不敌众,被契丹军队杀死。
(2)药元福于是统率军队排成行列走在最后边,北汉果然派出军队追踪,药元福打跑了追兵。
参考译文:
丙子(初三),后周世宗到达晋阳城下,后周军队的旗帜环绕晋阳城长达四十里。契丹数千骑兵屯驻在忻州、代州之间,作为北汉的援军。庚辰(初七),(后周)派遣符彦卿等人率领步兵、骑兵一万多出击。符彦卿进入忻州,契丹军队后退保守忻口。符彦卿上奏请求增加兵力,癸巳(二十日),后周派遣李筠、张永德领兵三千赶赴。契丹流动骑兵时常到达忻州城下,丙申(二十三日),符彦卿和众将列阵等待契丹军队。史彦超带领二十骑兵作为前锋,遇到契丹军队,与他们战斗,李筠领兵增援,杀死契丹二千人。史彦超依仗勇敢,轻率冒进,离开大部队越来越远,寡不敌众,被契丹军队杀死。李筠也只不过幸免于死,后周士兵死伤很多。符彦卿后退保守忻州,不久领兵返回晋阳。当时大量征发军队民夫,东起怀州、孟州,西至蒲州、陕州,用以进攻晋阳,没有攻克。遇上长时间下雨,士兵疲劳生病,等到史彦超战死,于是商议退兵还朝。当初,王得中从契丹返回,正值后周军队围困晋阳,便停留住在代州。等到桑珪杀死了郑处谦,囚禁王得中,将他送到后周军中。世宗释放王得中,赐给玉带、马匹,问:“契丹军队什么时候会到?”王得中说:“我只受命送杨衮,没有别的使命。”有人对王得中说:“契丹答应您发兵,您不将实情禀告,倘若契丹军队立即到达,您不就危险了吗?”王得中叹息说:“我拿刘氏的俸禄,又有老母在围城之中,倘若将实情禀告,周人必定发兵占据险要来抵抗。像这样,家庭、国家双亡,我独自活着又有何用!不如杀身来保全家国,所得到的就多了!”六月甲辰(初二),世宗因为王得中欺骗,便勒死了他。乙巳(初三),世宗从晋阳出发。匡国节度使药元福向世宗进言说:“进军容易,退军困难。”世宗说:“朕的身家性命就全部委托给爱卿了。”药元福于是统率军队排成行列走在最后边,北汉果然派出军队追踪,药元福打跑了追兵。后周世宗违背朝臣众议击败北汉,从此政事无论大小全都亲自裁定。河南府推官高锡上书劝谏说:“天下四海之广大,日常政务之繁多,即使是唐尧、虞舜也不能独自治理,必定要选择贤人来任用他们。如今陛下全部亲自处理,天下人都说陛下狭隘多疑不相信群臣啊。不如选择能够知人善任、公正无私的人作为宰相,能够爱护百姓、善理诉讼的人作为州守县令,委派能够增加财富、丰衣足食人掌管金银粮食,委派能够推究实情、遵守法制的人掌管刑法监狱,那么陛下只要在朝廷垂衣拱手,根据他们的功过而进行赏罚,天下何愁不能太平!何必降低国君的尊严而代行臣子的职责,枉屈高贵的地位亲理低贱的事务,难道不是丢失为政的根本了吗?”世宗没有听从。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
陈与义①
高咏楚词酬午日②,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③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①陈与义:北宋末南宋初的爱国词人。本词是作者在建类三年避金兵流寓湖南,湖北一带,逢端午感怀而作。②午日:端午节。③戎葵:即蜀葵,夏日开花,有向阳特征。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在端午节这一特别的节日里,高歌《楚辞》,满帘生风,无人能理解他的心意。
B.用鲜艳灿烂的榴花来比鲜红的舞裙,回忆过去春风得意的情景,词人感慨良多。
C.从高歌辞赋到酹酒江上,词人的满腔豪情都倾注于对屈原高风亮节的深情怀念之中。
D.词人流露出壮志难酬而壮心犹在的复杂情感,沉浸在悲凉,哀婉的情绪中难以自拔。
15.下片“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句,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14.D“沉浸在悲凉、哀婉的情绪中难以自拔”错误。从对“天涯节序匆匆”的惋惜声中,从对“万事一身伤老矣”的浩叹中,从对“酒杯深浅去年同”的追忆里,可以领略到词人“隐然眉睫间”的豪放的悲壮情调。
15.①“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句,直接抒情,抒发年华老去的慨叹和国家离乱、个人身世的无限怆恨,情感极为深沉。②辛弃疾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典故抒情,表达自己不服老、愿为国效力的情感,以及对奸佞误国的痛恨,情感悲愤难抑。
六、情景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青年处于人生积累阶段,厚积方可薄发。庄子《逍遥游》中谈到大鹏南飞时,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反面强调了这一观点。
(2)《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轼自言想要重返天上,但又有所顾虑,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七、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的敦煌,太阳的城。极强的日照如水一样直泻下来,把古城泼映得鲜亮明净。各地的旅游者更是往来穿梭,________。各类绝然不同的人,(),期望着透过这扇神秘的窗口,捕捉和追索纷繁的历史演变,窥视艺术圣殿的___________。
东方大佛——莫高窟,是敦煌的一顶金冠。人们一到这里便发现,莫高窟冲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坐北向南的格局,所有的窟门都朝着东方。每天最先迎到太阳的是九层阁,它雄踞窟区之上,成为莫高窟外部建筑最突出的标志。但九层阁没有__________的雕梁画栋、描金彩绘,自自然然地呈现出棕红的土木本色,脱尽俗气,使得木质结构与石窟更加__________。台阁层层叠叠,依崖而起,比崖而高,飞檐铁马,造型奇伟壮观,古朴庄重,令人肃然。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人潮汹涌绚丽多姿熟视无睹浑然一体
B.人潮汹涌辉煌壮丽司空见惯浑然一体
C.人声鼎沸辉煌壮丽熟视无睹浑然天成
D.人声鼎沸绚丽多姿司空见惯浑然天成
18.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怀着各种各样的目的,不惜长途跋涉的艰辛劳顿,以每日数千人的流量拥向敦煌
B.怀着各种各样的目的,以每日数千人的流量拥向敦煌,不惜长途跋涉的艰辛劳顿
C.不惜长途跋涉的艰辛劳顿,以每日数千人的流量拥向敦煌,怀着各种各样的目的
D.以每日数千人的流量拥向敦煌,怀着各种各样的目的,不惜长途跋涉的艰辛劳顿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们一到这里便发现,中国传统建筑坐北向南的格局被莫高窟冲破了,所有的窟门都朝着东方。
B.人们一到这里便发现,中国传统建筑被莫高窟打破了坐北向南的格局,所有的窟门都朝着东方。
C.一到这里人们便发现,莫高窟冲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坐北向南的格局,所有的窟门都朝着东方。
D.一到这里人们便发现,莫高窟打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坐北向南的格局,所有的窟门都朝着东方。
17.B
18.A
19.D
文中句子有以下语病:一、“人们一到这里便发现,莫高窟……”中途易辙,应改为“一到这里人们便发现”;二、“冲破了……格局”搭配不当,应改为“打破了……格局”。
八、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少人认为,心跳快慢决定着人的寿命长短。心跳越快的人,寿命越短;心跳越慢的人,①。事实上,医学上没有证据能表明这一点。心脏跳动遵循一定的频率和节奏,也就是医生说的“心率”和“心律”。“心率”指的是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正常人的心率是每分钟60-次。心跳低于每分钟60次是心动过缓,高于每分钟次是心动过速。”心律”指的是心脏跳动的节奏,我们可以把工作时的心脏比喻成一支乐队,如果节拍混乱了,演奏出来的曲子就会杂乱无章。如果②,就发生了“心律不齐”,严重的时候还会导致房颤、室颤或心脏骤停。
寿命长短与很多因素有关,不直接取决于心跳快慢。③,我们就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善睡眠,均衡饮食,适度锻炼。
20.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请简要概括上文的两个主要观点。要求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
20.①寿命就越长
②心脏跳动的节奏忽快忽慢
③想要健康长寿
21.①心跳快慢决定人的寿命长短,没有医学依据。
②寿命长短与很多因素有关。
九、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汉语词典对“常识”一词的解释是:普通知识。正是这些普通知识,对我们的生活、学习十分重要。常识有些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如“早雨一日睛,晚雨到天明”;有些是日常生活知识,比如“空腹不能喝牛奶”;还有些凝结着人生经验,如“独木不成林,单弦不成音”等等,常识背后存在着某些事理。
但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忽视常识,结果犯了常识性错误,甚至还可能引发灾难性事故,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或许尊重常识,才是最大的常识。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例文:
常识为导引,规律应遵循
“大道至简,大巧若拙。”平凡中孕育伟大,精炼的语言蕴涵的是智慧。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许多看似稀松常见的事情,它们表现出来的特质不仅仅是个性化的,更带有共性的意义。也正是由于这些共性的框定,它们的存在与发展才不会出现旁逸斜出的状况。
自然物语,人情世态,虽然呈现的方式不同,但是它们之所以按照各自的程式存在与发展,其实背后都有一双巨大的隐形之手在掌控。这双大手从显性上看只是习以为常的现象,而从本质上说则是一种不可抗拒、不可违背的规律。花开花谢、潮起潮落、云卷云舒……这些看似自发性的生命展演,其实它们的荣枯涨落聚散,并非无序的散乱呈现,而是随着天体的运动不断发生着改变。没有宇宙引力的作用,万事万物不可能生存,寒暑易节、斗转星移也不可能发生。
自然风物的变化对世人来说只是寻常之景,而隐于背后的则是共性的本质存在。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也是这样。人类社会从荒蛮走向文明,从落后走向发达,既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推动,也是社会自身规律发展的结果。从刀耕火种到隆隆的机器轰鸣,从农耕文明步入科技文明,一些看似简单不过的现象,其实内里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对这些道理的认识和了解,除了依存于现象,更要回归到事物自身的规律上。
作为社会性的生物,人类行走于世,被各种现象包围着。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时,对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是前提。遵循规律,按照规律办事才不至于走很多弯路。“清明前后,种瓜得豆”的“不违农时”,才不会“饿殍遍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才没有冻馁之苦。日出月落,白天与黑夜的交替,世间万物生长的节序才不会被打乱;一日三餐,是人活着的基本保证。活着是前提,温饱是保障,发展是根本。只有解决了基本的物质生活的需求,人类才能进行更高层次的精神创造。
不过,对事物的认识,对规律的掌握与运用,不是“直奔主题”即可实现,而是需要借助常识的牵引。“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不论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性认知,还是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性认知,要准确地了解,依托常识不可忽视。而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重视常识,遵循常识背后的规律,这样才能攻破一个个堡垒。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目。
材料第一段主要介绍了常识的几种类型,主要包括对自然现象的总结、日常生活知识、生活经验总结等。第二段主要讲如果忽视常识,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要了解常识,尊重常识。
常识,指普通知识,即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心智健全的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包括生存技能(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作技能、基础的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一切基于敬畏自然,顺应规律。比如了解一些自然现象,“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说明耕作要遵循节气,其意在强调做事情应该遵循事物的规律,不能“违背农时”。常识告诉我们,要尊重规律,不能逆规律而动。也就是说,如果违背了常识就会出现问题,也可能会犯大的错误。当然,一些日常生活知识、生活经验也都是不能忽视的,作为常识,可以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少走弯路;如果不尊重常识,可能会多走弯路,出现失误。
从材料背后隐含的深层意义来看,可以从多角度进行立意,如“常识不可轻”,即常识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重视常识,尊重科学”,即遵循事物本身的规律,按照规律办事;“观生活常识,学科学规律”,常识是长时间的生活经验的积淀,凝结着先人的智慧,善于通过现象看本质等。
从文体来看,可以写成议论文,从常识不可轻的角度阐述常识的重要性,可以分成几个分论点进行论述;也可以正反对比论述,尊重常识有什么好处,而不尊重常识会有什么后果等。如果写成记叙文,可以记叙一个不尊重常识造成危害的故事,强调尊重常识的重要作用。
立意:
1.常识不可轻。
2.尊重常识是最大的常识。
3.尊重常识就要尊重规律。
4.不要逆常识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