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心脏无创检测学组
《心电图诊断术语规范化中国专家共识(2019)》编写专家组
来源于实用心电学杂志JournalofPracticalElectrocardiolog
[摘要]
随着心电学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广泛应用,以及人们对解剖学认识逐步加深,加之病理学、电生理学、心电遗传信息基础及异常心电图与临床疾病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临床上对心电图的标准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专家基于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及临床经验,制定了《心电图诊断术语规范化中国专家共识(2019)》。
[关键词]
心电图;诊断术语;心律失常;心肌梗死;起搏器;规范化;标准
1 建议的背景
心电图从发明到在临床应用已有百年历史,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治中,心电图早期检出能对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大大提高患者生存率。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心脏电生理传导异常、电解质紊乱、遗传性心电异常和心脏结构异常,开展药物检测、外科术前评估、特殊群体查体等的重要手段。
早在1978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就推出了心电图专家共识,包括心电图解析和术语标准、数据库开发、心电图记录的质量、计算机诊断心脏病、心电图的临床应用、心电图性价比以及心电图未来方向等诸方面内容。欧洲也随即推出了心电图量化的国际通用标准。
1990年,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了计算机心电图技术推荐标准。
1992年,AHA/ACC联合发表了心电图应用指南。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于1996年在总结借鉴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们经验的基础上,由王思让、杨虎等教授牵头起草了“心电学名词术语标准化”文件。
1997年再次对修改稿进行讨论并原则通过。
近30年来科技发展迅猛,尤其计算机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信号采集与处理、自动测量、自动诊断等方面均取得巨大进步,对心电图的标准化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基于此,国外于2007至2009年先后发表了“心电学及其技术”、“心电图术语”[1-2]、“室内传导障碍”、“ST段、T波、U波和QT间期”、“心腔肥大”和“急性心肌缺血/梗死”[3-6]共6部分的标准规范。
2 建议依据
《心电图标准化与解析建议———心电图诊断术语的规范化》由AHA/ACC/HRS共同发起,并经国际自动化心电图协会认可。国内学者先后发表了对该建议的解读[7-8]。
《AHA/ACCF/HRS2009心电图标准化与解析》分为首要诊断术语、次要诊断术语、修饰性词汇、简明比较性术语、单独及联合应用上述标准的规范、常用组合型术语共6个部分。核心部分为首要诊断术语。
自该标准规范发布及应用至今已有10年时间。
随着对心脏电生理方面的认识逐步加深,心电学技术在临床应用上的发展以及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的飞速进步,要求心电图的诊断术语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修正和增补。
《AHA/ACCF/HRS2009心电图标准化与解析》主要来自西方人群,在我国临床实际应用中展现出局限性,且临床使用过程中有些诊断术语并不明确,亦不被临床所熟知,需要更新。2019年全*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心脏无创检测学组与《心电图诊断术语规范化专家共识》编写专家组共同发布《心电图诊断术语规范化中国专家共识(2019)》。
3 建议内容
本建议主要针对首要诊断术语进行修改,并结合部分次要诊断术语,综合形成一个更常用、更完善的临床规范化诊断建议(表1)。
表1 心电图诊断术语
Tab.1 Electrocardiographydiagnosticterminologylist
(一)总述(类别编码A)
1标准心电图
2其他正常心电图
3异常心电图
4无法解释心电图
(二)技术条件(类别编码B)
5肢体导联反接
6胸导联位置错误
7导联脱落
8右心前区导联
9人工伪差
10数据质量差
11后壁导联
(三)窦性心律及心律失常
12窦性心律
13窦性心动过速
14窦性心动过缓
15窦性心律不齐
16一度窦房阻滞
17二度窦房阻滞
18窦性停搏
19不确定性室上性心律
20长RR间期
(四)室上性心律失常
21房性早搏
22房性早搏未下传
23房性反复搏动
24窦房结至心房内游走性心律
25心房异位心律
26多源性心房异位心律
27交界性早搏
28交界性逸搏
29交界性心律
30加速交界性心律
31室上性心律
32室上性心搏
33房早成对
34房性二联律
35房性三联律
36房早伴差传
37房性逸搏
38房性自主心律
39加速的房性逸搏
40加速的房性自主心律
41房性融合波
42过缓房性逸搏
43过缓房性自主心律
44过缓交界性逸搏
45过缓交界性自主心律
46房性并行心律
47交界性并行心律
(五)室上性心动过速
48心房颤动
49心房扑动
50房性心动过速
51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
52交界性心动过速
53室上性心动过速
54窄QRS波群心动过速
(六)室性心律失常
55室性早搏
56室性融合波
57室性逸搏
58室性逸搏心律
59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
60室性分支性节律
61室性并行心律
62成对室早
63室性二联律
64室性三联律
65室性心动过速
66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67多源性室性心动过速
68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69心室颤动
(七)室性心动过速
70分支性室性心动过速
71宽QRS波心动过速
(八)房室传导
72短PR间期
73房室传导比N∶D
74一度房室阻滞
75二度Ⅰ型房室阻滞
76二度Ⅱ型房室阻滞
772∶1房室传导
78房室阻滞(不固定传导)
79高度房室阻滞
80三度房室阻滞(完全性)
81房室分离
65室性心动过速
66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67多源性室性心动过速
68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69心室颤动
(九)心室内及房内传导
82室上节律差异性传导
83左前分支阻滞
84左后分支阻滞
85完全性左束支阻滞
86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87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88非特异性室内传导障碍
89心室预激波
90预激综合征
91右心房传导异常
92左心房传导异常
93Epsilon波
94局限性右束支阻滞
95Brugada波
96Brugada综合征
97J波
98J波综合征
(十)电轴与电压
99电轴右偏
100电轴左偏
101重度电轴右偏
102不确定电轴
103电交替
104心前区R波异常增高
105P波电轴异常
106左室高电压
107右室高电压
108顺钟向转位
109逆钟向转位
110R波递增不良
111肢体导联低电压
112胸前导联低电压
113全导联低电压
(十一)心腔肥厚及扩大
114左房肥大
115右房肥大
116双侧心房肥大
117左心室肥厚
118右心室肥厚
119双侧心室肥厚
120室间隔肥厚
(十二)ST段、T波、U波、Q波
121ST段改变
122ST-T改变
123T波异常
124QT间期延长
125QTc间期延长
126短QT间期
127短QTc间期
128U波增大
129U波倒置
130T波U波融合
131心室肥厚所致的ST-T改变
132Osborn波
133早期复极
134异常Q波
(十三)心肌梗死
135前间壁心肌梗死
136前壁心肌梗死
137前侧壁心肌梗死
138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139下壁心肌梗死
140后壁心肌梗死
141右室心肌梗死
142心房肌梗死
(十四)起搏器
143心房起搏心律
144心室起搏心律
145心房感知心室起搏心律
146房室顺序起搏
147心房感知不良
148心室感知不良
149心房起搏不良
150心室起搏不良
151心室起搏融合波
152心房起搏融合波
153起搏相关心律失常
154起搏介导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诊断术语规范化中国专家共识(2019)》编写专家组
组长:
郭继鸿王思让
副组长:
陈韵岱谭学瑞张海澄方丕华卢喜烈
执笔:
石亚君
秘书:
但晴王晋丽郜玲董颖
通信作者:
陈韵岱
专家组成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马兰(安徽医院)
王永权(中国医院)
王红宇(医院)
王志毅(医院)
王丽华(医院第六医学中心)
王宏治(医院)
王思让(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王晓明(医院第七医学中心)
王斌(汕头大医院医院)
王新康(医院)
方丕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尹彦琳(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邓国兰(重庆医院)
石亚君(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卢喜烈(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冯艳(*医院)
朱力华(医院)
朱金秀(汕头大医院)
刘凡(医院)
刘鸣(医院)
刘元生(医院)
刘秀荣(医院)
刘学义(医院)
刘桂芝(医院)
刘德平(医院)
许原(医院)
孙芸芸(医院)
李中健(医院)
李广平(医院)
李世锋(医院)
李乔华(医院)
李江波(医院)
李忠杰(医院)
李学斌(医院)
李春雨(医院)
苏瑞英(医院)
吴 杰(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
杨丽红(医院)
杨晓云(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
秦地茂(医院)
郭*(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杨虎(医院)
吴岳平(医院)
沈灯(医院)
张萍(医院)
张永庆(医院)
张兆国(北医院)
张丽娟(医院)
张夏琳(首都医科医院)
张海澄(医院)
陈元秀(医院)
邵虹(医院)
罗昭林(重庆康华众联医院)
周*荣(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郑林林(安徽医院)
钟杭美(医院全*心血管病研究所)
贾玉和(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贾邢倩(*医院)
徐金义(医院)
郭继鸿(医院)
*焰(医院)
彭伊(*医院)
彭*(医院)
韩卫星(安徽医院)
储伟(陆*医院)
曾建平(医院)
谭学瑞(汕头大医院)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