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是临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药物是最常用的治疗手段。然而,近些年来循证医学证据表明,抗心律失常药物是一把“双刃剑”,即在治疗心律失常的同时也可能具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因此,寻求安全、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是急需解决的热点问题。据此,《门诊》杂志特邀首都医科医院的顾复生教授结合其临床经验对药物治疗心律失常的情况以及应用前景进行了解析。
医师专访INTERVIEW
﹀
﹀
﹀
《门诊》:我们知道心律失常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心理负担。请您谈谈心律失常发生的原因以及在临床中应如何应对?
顾复生教授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的一组疾病,既可单独发病,亦可与其它心血管病伴发。整体来说,心律失常发生原因和种类比较复杂。临床上,按照心律失常发作时心率的快慢将心律失常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两大类。其中,缓慢性心律失常以心率减慢为特征,见于窦房结功能下降、窦房结传导障碍或传导阻滞等。此类患者会出现乏力、眩晕、气短等症状,易被检查出来。而快速性心律失常多表现为窦性心律外异常等心率,患者常感觉到心慌或心悸。
一般在门诊看到的心律失常大多数并不危及生命健康,但是必须要准确识别恶性心律失常。作为一名心血管科医师,在遇到心律不齐的患者时,首先要考虑患者本身已有的疾病,比如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既可出现心跳快,又可出现心跳慢的情况,有时心跳快可造成突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心室颤动。一旦发生心室颤动,需要特别重视,并积极实施抢救工作。当然,能够快速、规范地处理威胁生命的心律失常也反映了临床医师的诊疗水平。
《门诊》:作为国内心血管顶级专家,对于年轻医师如何更好地诊疗心律失常,您有什么建议?另外,对于普通人群应从哪些方面来预防心律失常?
顾复生教授
在没有射频治疗手段以前,对于尚不威胁生命安全的心律失常,我们通常是通过中西医结合来调理。从西医的角度来说,西药是通过抑制和纠正心脏异常电位来减少心律失常的发作。遗憾的是,目前没有一种药能根治心律失常。对于明确诊断的患者(如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可采用射频消融治疗。然而,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效果尚不理想。这是因为我们有时候根本找不到房颤发生的病灶,因此需要药物来辅助治疗。虽然西药的发展目前几乎是停滞不前,但是也有一些效果不错的药物。一般来说,我们主张用药物临时救治,之后需要患者配合控制危险因素。
有些心律失常与生活方式(如喝酒、抽烟等)密切相关。从最常见的早搏症状来说,首先要排除其它器质性心脏病,若心脏整体结构完整,那么认为是功能性早搏。事实上,功能性早搏并不会威胁患者生命,但是会给患者带来心理负担。此种类型的早搏并不需要特别治疗,只需作息规律,合理休息即可。然而,房颤则是一种需要重视并加以治疗的心律失常。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疾病谱的改变,发生房颤的主要原因由过去的风湿性心脏病也已转变为其它因素(如高血压、酒精、老年等)。当然,治疗心律失常是一门学问,要以人为本,了解患者生活状况,有针对性地防治。
《门诊》:稳心颗粒在临床上的应用史已长达30年,《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自年起草,经过反复修改和多次验证,于今年发表正式文件。请您介绍一下稳心颗粒组方来源?
顾复生教授
稳心颗粒由*参、*精、三七、琥珀、甘松五味中药组成,全方共奏益气养阴、定悸复脉、活血化淤之功效。而炙甘草汤最先记载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伤寒,脉代结,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稳心颗粒遵循了炙甘草汤“气阴双补、阴阳兼顾”的特点,组方立意同出一辙,体现了“治病求本”的治疗方法。换言之,稳心颗粒是已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炙甘草汤在现代生活中的浓缩版,是古方今用的典范。临床实践证明,抗心律失常西药联合中药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和房性早搏)的效果显著。
《门诊》:稳心颗粒作为首个抗心律失常专利中成药打破了抗心律失常西药垄断的局面。作为稳心颗粒课题组的成员之一,请您谈谈稳心颗粒具体研发过程?
顾复生教授
稳心颗粒不仅对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和房颤等心律失常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同时对改善心悸、气短、乏力也具有一定的疗效,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表明,稳心颗粒组方之一的甘松提取物对钠、钾、钙通道具有浓度依赖性阻滞作用,兼具有Ⅰ、Ⅲ、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国际心脏电生理学家严干新教授发现,稳心颗粒抑制晚钠电流,安全性强,致心律失常作用可能性很小。年,来自Masonic心脏电生理中心的Antzelevitch教授等人研究证实,稳心颗粒选择性抑制心房钠电流,可有效抑制房颤。抑制晚钠电流作用的研究结果使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的适应证有了拓展和突破,研究成果发表在HeartRhythm杂志上。事实上,药物研发的投入高、周期长、风险高,现在有些企业和医师功利性太强,能坚持不懈的较少。我依旧热切希望能通过进一步研究发掘稳心颗粒潜在的价值。
医师简介
顾复生
首都医科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先后担任中华心血管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心血管病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心血管病杂志》总编、《中国循环》杂志、《实用科学》杂志副总编。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多次参加和主持国际会议。参加专著编写10余部。获市、局级科技成果奖10余项。荣获国务院颁发的“为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荣誉证书。END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
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门诊》杂志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