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心律失常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心脏节律紊乱的药物,其安全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分别为致心律失常作用和负性肌力作用。
在第28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医院顾春英教授为大家着重讲解了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的临床类型和种类
在治疗剂量范围内,抗心律失常药物使原心律失常加重或诱发新的心律失常,称为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需要注意的是,药物过量导致的中*不能称之为致心律失常作用。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的临床类型复杂多样,既有过缓性心律失常,也有快速性心律失常。前者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等;后者包括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律失常。
临床上致心律失常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种类,主要包括降低自律性药物(II/IV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减慢传导性药物(I/IV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延长复极时限药物(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晚钠电流抑制剂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生理条件下,少数的钠通道激活后不完全失活,引起钠通道关闭不全而出现持续的钠内流,这种峰钠电流后的持续性内流向钠流称为晚钠电流。晚钠电流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心率越慢,晚钠电流越大,QT间期越长;二是分布不均,中层和内膜分布的晚钠电流约为外膜的2~3倍,因此中层复极时间长,外膜复极时间短,最终导致复极不同步,引起折返。
IKr阻滞剂可延长ERP,但会导致心率减慢,晚钠电流增大,引起反向使用依赖性,致心律失常。获得性LQT的治疗,主要是加快频率,以及使用晚钠电流抑制剂。近年研究证实,Ib类抗心律失常药具有高度选择性晚钠电流抑制作用,不仅对药物引起的LQT尖端扭转十分有效,对于先天性LQT和疾病导致的LQT也有效。
由于胺碘酮在阻滞IKr的同时,也有晚钠阻滞作用,因此,胺碘酮相对其他IKr阻滞剂具有较低的风险。
应注意,虽然胺碘酮属于低危药物,但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也需特别注意,尤其是晚钠电流增强时。晚钠电流增大的因素主要包括心动过缓、先天性和获得性LQT、药物的相互作用和器质性心脏病。
总结
最后,顾教授对此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并对如何安全使用胺碘酮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胺碘酮虽然具有一定的晚钠电流抑制作用,但也有致心律失常作用。
?对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来讲,胺碘酮并不是绝对安全的药物。
?测量QT间期,要量头不量尾,即测量心动过速期前的QT间期才准确。
?在只能应用胺碘酮的情况下,建议合用Ib类抗心律失常药,以增加药物安全性。
投稿吧
医脉通投稿邮箱:tougao
medlive.cn期待您的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