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医院心血管内科电生理团队为一名肥厚梗阻性心肌病患者进行室间隔消融,患者术后症状改善明显,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病例回顾
患者为中年女性,活动后可出现明显的胸闷、气短的症状。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后,给予完善的药物治疗的同时认为消除流出道梗阻是治疗的关键。
术前12导联心电图
术前心脏彩超:提示室间隔肥厚且压差大
最终选择:在ICE心内超声“直视”下完成消融。术后即刻左室内压明显下降,流出道梗阻得到了缓解,术后听诊区杂音明显减弱。患者诉现在走路、锻炼时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什么是肥厚性心肌病?
肥厚性心肌病(HCM)是一种遗传性心肌病,其以心室非对称肥厚为特点,尤其是室间隔肥厚,是青少年运动猝死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根据左室流出道有无梗阻可以分为梗阻型和非梗阻型,国外报道其人群患病率为/10万,国内调查显示患病率为/10万。在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患者(HOCM)中,最常见的是劳力性呼吸困难和乏力,另外一些患者可有劳力性胸痛,部分病人可有昏厥病史,常于运动时出现。
如何治疗?
HOCM治疗宗旨在于改善症状,减少合并症以及预防猝死。对于肥厚梗阻性心肌病患者,除却药物治疗以外,手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流出道梗阻的问题,消除异常增厚的室间隔。室间隔减容可选用外科手术治疗、化学消融,以及现在新兴发展的射频消融治疗等。外科治疗创伤较大,前期患者接受度较低,住院时间较长,可能并发心律失常;化学消融是借助冠脉从而对室间隔进行损伤,该手术成功的关键就是确定合适的靶血管,消融范围不确定,有些可能还需要反复消融。
高效精准
+
可视化
而通过Cartosound心内超声并联合射频消融对增厚的室间隔进行消融,使得局部心肌坏死,失去收缩运动,减少流出道梗阻。超声与微创手术进行结合,患者不用承受外科手术的创伤,也不用承受化学消融室间隔带来的不确定风险。射频消融与心内超声相得益彰,射频消融使得损伤区域相对可控,减少发生传导阻滞的风险,心内超声使得损伤“可视”,二者结合,为HOCM并符合手术适应症的患者提供了一条种全新的,但是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山医大一院电生理团队:
医院心血管内科电生理中心在山西省内最早开展心律失常的介入诊疗,近年来在心内科主任贾永平主任的支持下,王睿主任医师带领团队在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方面都做出了诸多突破,心律失常介入诊疗技术居省内前列。心脏起搏方面,包括传统起搏器、CRT、ICD的植入,以及最生理的希浦系统;电生理方面,从室上速消融到室早、房扑、房颤消融,在省内首次提出绿色电生理,多次完成新技术在山西省内的零突破:孕妇零射线室上速消融、腔内超声指导下房颤消融、AI指导下房颤消融、高功率房颤消融、无痛房颤消融等;左心耳封堵的开展也为更多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案,现又为肥厚梗阻性心肌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进一步扩充了心内介入治疗的疾病领域,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治疗手段。今后医院心血管内科电生理中心将继续努力、不断进步,为我省心律失常患者提供更优质、更安全的诊疗服务。电生理团队:王睿、赵志强、王瑞华、张楠、焦丽琴、潘非非、刘向东、王晓静、王淑艳;研究生:韩涌、范晓玲、曲丽娟、苗旺、李鑫、张冰航。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