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是一种以纤维脂肪组织替代右室心肌形成的遗传性渐进性心肌疾病,病变主要发生在右室,可同时或单独累及左室,容易引起心律失常、心衰和心原性猝死,是青壮年猝死的首因(10%)。在近期举办的相关学术会议上,来自中医院的姚焰教授结合临床研究综述了ARVC的诊疗进展。
诊断指南
年,WHO工作组制定了关于ARVC的首部诊断指南。年,美国学者Marcus修订了诊断指南,目前被广泛应用。对于修订后的诊断标准,在存在致病基因的先证者亲属中,仅有33%满足诊断标准。因此,年指南仍有待于进一步修订:(1)增加早期诊断内容;(2)磁共振延迟增强和电生理检查尚未列入;(3)缺少累及左室相关诊断标准。
诊断进展
研究发现,早期ARVC患者携带桥粒突变基因不伴心脏结构改变,Holter记录到PVC伴LBBB;心电图示:QRS起始至R波顶峰时限>80ms,V1导联QS波和QRS电轴>90度(EuropaceApr1;19(4):-)。另有研究显示,室早QRS时限最大值在健康人群中为ms;在确诊ARVC为ms;在早期ARVC为ms;在RVOT中为ms。当室早QRS时限最大值>ms时,诊断ARVC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98%,诊断早期ARVC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88%(HeartRhythmJul;13(7):-12)。此外,右胸导联终末S波和双极胸前导联的使用有助于ARVC诊断。研究显示,ARVC患者终末S波明显延长。当V1导联终末S波>48ms或双极胸前导联记录的T波倒置时,分辨ARVC和正常人群的敏感度为90%,特异度为86%(EuropaceSep;18(9):-6)。
影像研究显示,与特发性RVOT患者相比,早期ARVC患者右室内径更大,右室机械离散度更高(EurHeartJCardiovascImagingJan;18(1):62-69)。CMR所示右室运动异常和信号异常有助于ARVC诊断。对于电生理基质改变的ARVC,疤痕区通常在心外膜,主要在右室流出道;而心脏结构改变的ARVC,疤痕区主要在心内膜。无创性ECG和影像融合技术也可用于ARVC的早期诊断和随访。研究发现,ARVC患者室早起源于瘢痕区,复极时间延长;ARVC早期示非均一性传导和碎裂波(CircArrhythmElectrophysiol;10;e)。
当ARVC累及左室时需要新的诊断标准。研究显示,ARVC累及左室比例较高,左室和右室脂肪沉积区域异常室性活动相似,但电压标测并不能有效识别其左室脂肪沉积区域(CircArrhythmElectrophysiol;8:-)。在遗传诊断方面,目前已发现超过15个相关致病基因,然而基因突变检出率较低,仅60%左右。研究发现,免疫检测可能有助于分子诊断ARVC。在散发性ARVC、家族性ARVC、健康对照、其他心肌病、ARVC动物模型中检测抗DSC2和DSG2抗体,结果发现抗DSG2抗体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HamiltonRMetal.ESCcongress)。
ARVC心衰相关临床表现
研究显示,49%的ARVC患者有心衰表现;常见劳力性呼吸困难,疲乏无力;40%患者出现容量超负荷;心衰症状出现早于ARVC诊断的患者发生心律失常事件较少;与ARVC非心衰患者相比,ARVC心衰患者右室功能障碍更严重,左室射血分数较低(GilotraNAetal.CircHeartFail)。曾有人提出高强度运动可导致出现ARVC的疾病表现。研究发现,与正常人相比,运动员的经体表面积矫正后的左、右心室质量和左、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均增加,但左/右室射血分数、容量、NT-proBNP、高敏肌钙蛋白均无差异(BohmPetal.CirculationMay)。因此,高强度运动可能只是ARVC的诱因而不是其病因。
治疗措施
ARVC患者累计猝死发生率为17%-20%,迄今无法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只能着眼于预防猝死。植入ICD是猝死高危患者的一线治疗措施。药物治疗方面仍采用经验性疗法,常用药物包括ACEI、β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研究显示,索他洛尔导致持续性室速或ICD放电风险增加,但矫正处理后不显著;胺碘酮似乎明显减少室速发作(JAmCollCardiol;54;-15)。近十几年来,导管消融治疗ARVC已有较大突破。基于对ARVC恶性室速标测消融,姚焰教授最先提出针对基质进行“片状消融”,这已成为器质性室速的主要消融策略。在心外膜射频消融治疗ARVC方面,一项研究纳入30例ARVC患者,进行心内/心外标测和心外消融,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1年和2年无室速发生率分别为83%、76%和70%,室速负荷明显降低(HeartRhythm;12:-)。
研究发现,性激素影响ARVC预后,未来可能作为阻止ARVC进展的干预手段。大部分ARVC患者在怀孕期间是耐受的;给予β受体阻滞剂(n=16)、抗心律失常药物(n=6)、利尿剂(n=3)和ICD植入治疗(n=28),中位随访3.4年,所有患者预后良好,无心原性死亡和心脏移植;所有婴儿安全出生,没有明显严重并发症,β受体阻滞剂与婴儿低体重具有相关性(Heart;:-)。
小 结
遗传学诊断应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