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是最常见的慢性心律失常。房颤发生时心房激动紊乱,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心室频率不规则性加快,甚至可达~次/分以上。房颤持续发作极易引起左心室功能障碍,进而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射频消融术是用于房颤治疗的介入性技术,可通过导管将电极经静脉血管送入心腔特定部位,释放射频电流,从而阻断导致房颤的异常传导束及起源点,达到控制心律、缓解临床症状的目的。
射频消融术是目前房颤治疗的最有效手段,但其围术期存在较高的血栓形成风险。对于消融术围手术期血栓风险增加,指南推荐进行抗凝治疗。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代表药物为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是近十年来抗凝治疗发展的亮点。随着NOAC的发展和临床使用经验的积累,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并结合自身经验及临床证据为患者制定最优的房颤消融围手术期抗凝治疗策略,方能更好降低房颤消融围手术期出血风险和血栓栓塞风险。
基于此,本报有幸采医院刘书旺教授,围绕房颤射频消融围术期的抗凝治疗现状及最新治疗理念,对医生关心的热点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访谈专家刘书旺教授医学硕士,主任医师,医院心内科,心电生理室主任;
现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学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分会委员,中国心电学会委员,中华心律失常杂志编委,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编委。
研究方向:人工心脏起搏、心电生理及心律失常治疗
《论坛报》:请您介绍下一下,临床上哪些患者适合做房颤射频消融手术?我国每年手术量约为多少?
刘书旺教授:临床上进行射频消融手术治疗的一般均为阵发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对于发病频繁且症状明显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具有最佳的疗效。对于发病时间在1~2年之内的持续性房颤患者,我们也会建议患者行射频消融手术。发病时间在3~5年内的持续性房颤患者,若其左心房扩大前后径不超45~46mm,也可考虑行射频消融术。若持续性房颤患者发病时间较长、左心房显著扩大,我们倾向于为患者选择药物治疗等其他治疗方式。
近年来,房颤射频消融手术的手术量逐年递增。据中华医学会统计数据,-年间,全国范围内每年的手术量约为3~5万,到年,手术量显著增加,约为6~7万例。房颤射频消融手术普及率越来越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随着射频消融手术安全性的提高,目前掌握这项技术的医生也越来越多,医院,医院也逐步在开展这一项技术,医院电生理团队最主要的工作方向之一。
《论坛报》:房颤射频消融手术围术期您和您的团队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