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位中医小白,想学习中医,请务必认真体会文章的意思,因为它可以让你速成!!如果你已经在用中医,想在中医有所成,却处在对中医迷茫的阶段,请一定要琢磨下此文,因为它可以让你明白而且能应用中医最底层的原理。
谨以此文,给广大中医人一点提警,揭开中医千变万化之难学,走上正确的路,目标方向明确,不再迷茫,迷失在中医的大深林,一辈子走不出来。
心律失常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一项异常。“心律紊乱”或“心律不齐”等词的含义偏重于表示节律的失常,心律失常既包括节律又包括频率的异常,更为确切和恰当。
正常心律起源于窦房结,窦房结冲动经正常房室传导系统顺序激动心房和心室,传导时间恒定(成人0.1~1.1秒);冲动经束支及其分支以及浦肯野纤维到达心室肌的传导时间也恒定(<0.10秒)。成人心跳正常频率为60次~次/分,比较规则。但从中医的观点认为即使心跳在60次,或次,虽然规则,但患者自觉心中悸动不安也属于心悸病,即可按此节加减论治。
中医学中没有心律失常之说,但中医中有许多脉象与心律失常有关,如数脉可见于窦性心动过速,迟脉可见于缓慢性心律失常,促脉可见于心律较快的各种早搏,结脉可见于缓慢的各种早搏。
心律失常多属于中医“心悸”、“怔忡”等范畴,临床上表现为心悸,怔忡,头晕,疲乏或伴有胸闷,胸痛等脉率不齐等。多由于脏腑气血阴阳虚损、内伤七情、气滞血瘀交互作用致心失所养、心脉失畅而引起。
一.病因:
1.感受外邪:风寒湿邪,侵袭肌表,痹阻经脉,内舍于心,发为心悸;
.情志所伤:恼怒伤肝,肝郁气滞,日久化火,气火扰心则心悸;若气滞不解,久则血淤,心脉痹阻,也可心悸;忧思伤脾,饮血亏耗,心失所养则心悸;脾胃受损,运化失职,酿生痰湿,痰浊阻络,发为心悸;突受惊恐,心神慌乱,不能自主也可发为心悸。
3.饮食失调:过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湿聚成痰,日久痰浊阻滞心脉,或气血生化乏源,心失所养,均可心悸;
4.劳欲过度:房劳过度,损耗肾精,精血亏虚,心失所养,或烦劳不止,劳伤心脾,心气受损,均可发生心悸。
5.他病失养:咳喘日久,心肺气虚,或肺虚及肾,心肾虚衰可引发为心悸;水肿日久,或中阳不运,水饮内停,水饮内停,继而水饮凌心而心悸;瘟病热邪,稽留不去,扰乱心神,可发心悸;急性大出血,或长期慢性失血,均可导致心血亏虚,心失所养而发生心悸;
一般因外感,惊恐,失血等引发心悸者发病较急,其他疾病发病则较缓。心悸是以虚为主的本虚标实性疾病,常因禀赋不足,脏器虚弱,思虑过度或感受外邪,内舍于心,影响心脏功能和气血运行所致。本虚多为气、血、阴、阳的亏虚,标实为气滞、血淤、痰浊、火热*邪等。如心气虚可进一步发展为心阳虚;心血虚可发展为心阴虚;心阴虚久致肾阴虚;心阳虚日久累及肾阳虚;慢慢出现气血两虚,阴阳俱损,常可波及它脏,五脏失调,水饮、痰浊、瘀血内生,阻滞脉络,郁而化热,热*扰心,出现心悸。本病病位在心,但涉及肺、脾、肝、肾诸脏。
二.诊断:
1.自觉心搏异常,或慢速或缓慢,或跳动力量过重,或忽跳忽至,呈阵发性,或持续不断,神情紧张,心慌不安;
.常伴有胸部不适,心烦寐差,颤抖无力,头晕等症,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至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3.脉诊可见数、促、结、代、缓、迟脉等;
4.可有情志刺激,惊恐,劳倦,饮酒等诱因;
5.血常规(贫血鉴别),血沉,抗链“O”(风湿性心脏病鉴别),T3T4(甲亢鉴别),及心电图(基本检查项目),血压测量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加减细论:
一般予以加龙骨、牡蛎各30克,严重者在合炙甘草汤治疗;
心动过缓另加附子、细辛、麻*各10克;
心动过速再另土茯苓30-90克,苦参、甘松各0克;
感染所致者加板兰根、大青叶各30克,*连10克;
胸闷胸痛加瓜蒌、丹参各30克,薤白10克;颈椎僵痛加葛根30克,麻*10克;
失眠加酸枣仁、五味子各30克;
其他随症加减。
心律失常病因病机复杂,病情变化多端,临床以虚证为多,常以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不同虚损为主,或兼有气滞血瘀痰浊热*等标实之证,至于发病机理,则关键在于气血,心之动力为气,心之所养为血,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故凡损及心气之动力,必殃及心血之所养,终使心脏发生各种心律失常。
快速性心律失常属于本虚标实性疾病,脏腑虚损为其本,气滞血瘀痰浊火郁为其标,二者互为因果,终致心主血脉运行的功能失常而为病。
缓慢性心律失常,其病因病及主要为久病不愈,损伤阳气,心肾阳虚而致痰瘀痹阻心脉,属本虚标实,治疗上应益心温肾,豁痰散结,化瘀通脉,使心肾阳气振奋,血脉流通,痰瘀之邪得以去除。
红参补益元气,鼓动心阳,强心复脉;*芪补气升阳,益气强心;附子补火助阳;细辛和附子合用温补心肾阳气,功专力猛。二陈汤健脾和胃化痰,化痰必行气,气行痰自消;麦冬养阴清心,安神除烦,
《本草汇言》说:麦门冬,清心润肺之药也,主心气不足,惊悸怔忡。与参芪相配,气阴双补,相得益彰。《滇南本草》曰:丹参,补心定志,宁心安神。《本草经百种录》记载苦参“专治心经之火”,苦参中含金雀花碱具有抑制异位起搏点和直接快速折断心肌微型折返的作用,另外所含苦参碱,具有特异性“奎尼丁”样效应,有对抗实验性心律失常的作用,对快速性心律失常,频发早搏有肯定的疗效,故临床加用苦参,提高疗效;甘松,芳香开窍,宣泄郁邪,经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其主要成分缬草酮和甘松酮具有抗心律不齐的作用,对于异位心律的作用类似于奎尼丁。*连素是由*连中提取的一种季胺类生物碱,抗心律失常的机制是能延长心肌细胞的作用电位时程,延长有效不应期,打断折返或使之不易形成。
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大剂量使用土茯苓为主治疗心律失常有较好疗效,尤其对心动过速患者疗效确切,大剂量使用土茯苓具有宁心安神,通络定悸等作用,临床用量多30-90克,安全有效,无*副作用。
每日一穴
按腰奇,安神志,调理头痛、失眠!腰奇是人体当中的经外奇穴,又因为其位置邻近腰俞,而得名腰奇。如果仅从字面上来看的话,大家可能会认为这个穴位是用来调理腰痛的。事实上,这个穴位的确可以缓解腰脊强痛、坐骨神经痛等腰部的病症,但其主要的作用还是安神志,多用来调理头痛和失眠。
腰奇穴的位置在尾骶骨尖端直上二寸处(《针灸验案七则》,骶角之间凹陷中。按摩时可用手掌大鱼际来按揉腰奇,以穴位局部有酸胀感为宜,每天一次每次3-5分钟。也可以用艾条温和灸腰奇穴3~5分钟,一天一次,可以缓解头痛、失眠等问题。
福德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