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7日,由医院、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举办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年度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项目——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发病机理及干预研究启动会议”在医院5号楼6楼会议厅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医院葛均波教授主持,医院樊嘉院长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部孙瑞娟副主任共同为本次会议致辞。
出席本次会议的其他专家领导有国家自然基金委医学部董尔丹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部孙瑞娟副主任、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基础处陈馨处长;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第二*医大学医院王红阳院士、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医院宁光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名誉所长陈灏珠院士、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所长唐朝枢教授、卫生部病*性心脏病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杨英珍教授、中医院原副院长惠汝太教授、苏州大学副校长熊思东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王宪教授、天津医科大学副校长朱毅教授、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副所长杜杰教授、中南大学药学院院长陈丰原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汪道文教授、中科院健康研究所杨*恬教授、中科院健康研究所荆清教授、上海市生命科学研究院余鹰教授等。
从机制到干预
——探索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终极问题
葛均波院士特别介绍了本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项目的由来。并阐述了他对创新研究群体科研项目的理解和定位。他指出,对于临床上重要课题的研究,必须站在更高的高度上梳理其学术框架,有系统地开展相关研究全面解答未知的问题。目前我国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不断攀升,希望通过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项目的逐步展开,用6年乃至更长的时间,争取能够攻克重要的学术难关,探索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终极问题,取得具有影响力的重要研究成果。同时,葛均波院士具体介绍了本项科研基金的基本情况。
研究
背景
根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目前中国居民中每5个成年人就有1人患心血管病,每死亡3人就有1人的死因是心血管疾病,其中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约占一半,且呈逐年上升态势。在全球范围内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死因的第一杀手,防治心血管疾病是我国公共卫生面临的一项巨大的挑战。
研究
意义
(1)阐明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不同阶段关键的分子机理,这是有效干预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关键所在;(2)支架植入已成为缺血性心脏病的重要治疗手段,解决了血管再通问题,但传统支架由于工艺缺陷易导致内皮化延迟,诱发支架内血栓形成等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团队
组成
项目团队由强大的人才队伍(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获得者2人,国家“千人计划”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和科学平台支撑(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学科,/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支撑。目前,团队成员共29名,其中教授/研究院9名,副教授10名,主治医师/助理研究院10名,博士后2名,博士10名,硕士12名。课题组共获得省部级以上课题68项,合作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其中SCI余篇),共同获得各级科技奖励13项。
团队已有
研究成果
(1)发现泡沫细胞新来源及其在AS中的作用及机制;(2)发现机械应力等诱导心肌损伤及内源保护的新机制;(3)研制血管友好型冠状动脉支架并获临床应用与推广。
六大研究方向及其目标
本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项目共设立了六大研究方向,从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各研究亚领域进行了延展性研究。创新研究群体团队在会上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部领导和专家咨询委员会汇报了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目标。
杨向东: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炎症免疫机制及其在缺血性心血管病中的作用研究以炎症和和免疫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中的关键作用为研究靶点;阐明不成熟髓系细胞的分化、成熟和免疫调控在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尤其是易损斑块形成和破裂中的作用和机制。
孙爱*:心血管细胞能量代谢障碍机制及其在缺血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研究揭示不同类型心肌损伤与代谢异常的相互影响及机理;阐明线粒体关键酶对心肌损伤能量代谢的影响和新机制。
邹云增:机械应力导致心肌重构的机制及其在缺血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研究从多角度综合研究机械应力导致心肌损伤的机制;阐明心肌重构发生发展的信号调控网络,为新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深入探索心肌内源性保护物质及其作用机制,寻找提高自身修复及抗损伤能力的方法。
姜红:心血管重构的表观遗传机制及其在缺血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研究明确压力超负荷与动脉粥样硬化后心肌重构中总体表观遗传学差异;探讨HMGB1与血管生长素的表观遗传学机制及其在心肌重构中的作用。
陈瑞珍:心肌微循环障碍机制及其在缺血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研究明确缺血性心脏病、心肌病和心力衰竭过程中,心肌微循环障碍促进疾病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寻找评价心肌微循环障碍的无创检测手段;探索并制定有效的微栓塞防治措施,减少围手术期心肌损伤发生。
沈雳: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转化医学研究阐明支架力学特性与血管功能恢复的内在关系;缺血性心衰的早期预警,早期诊断体系的建立及心衰综合管理模式的构建;阐明干细胞治疗中微环境与干细胞内在关系以及调控机制,临床干细胞移植的新策略。
专家建言与期望
王红阳院士
首先希望该群体科研基金项目能够给予各团队中的青年人才以更多更好的支持和培养;另外建议六个不同研究方向之间能够加强互动,进一步体现群体研究的协同作用。
董尔丹教授
赞成王院士的观点,六个方向的研究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聚焦在一条大的主线上,我们不仅仅追求各团队或个人名义发表多少学术文章,因为落实创新研究的目标最终应以团体成果为导向,因此我们应该树立厚积薄发,重点冲击代表世界前沿水平的科研成果,这是本基金项目的终极目的。同时也期望专家咨询委员会承担起与国际交流的责任,研究团队在葛院士的带领下日益完善创新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
周俭副院长
葛院士所率领的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项目,医院中是首次,医院科研历史的崭新一页。对于各位专家和领导的意见和建言,医院将在感谢之余认真听取、积极落实,加强项目管理和运行。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葛院士的带领下,在各位专家的指导下,在各位领导的监督下,势必能取得代表国家的、世界瞩目的创新科研成果。
在葛院士宣布学术委员会和项目秘书名单后,莅临的专家领导共同参观了医院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及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成果展示并合影留念。《门诊》杂志衷心希望这支充满梦想与力量的创新团队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我们也将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