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射病即重症中暑,是极为危险的致命性急症,其起病急、病残率和病死率高,每个临床医生都应该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
来源:医脉通;作者:一叶飘零
1各地高温来袭,热射病屡屡制造惨剧类似如下的消息也是频频登上新闻:
2屡屡伤人的“热射病”是个什么*简单通俗一点的讲,热射病就是重症中暑。专业点讲热射病是指热射病是以核心体温升高(40℃)、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谵妄、惊厥、昏迷)为特征,并伴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热疾病综合征。该病通常发生在夏季高温同时伴有高湿的天气,非洲虽然热,但是比较干燥,所以热射病的发生率也没有我国南方高。
根据热暴露过程中是否存在劳累因素进一步分为经典型热射病(CHS)和劳力性热射病(EHS)。CHS主要是由于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所致,尤其是伴有免疫功能不全者和老年人。EHS主要由于在高温、高湿环境下长时间剧烈运动所致,体温高或不高,多见于年轻男性(如运动员、体力劳动者及战士等),几乎均发生横纹肌溶解(RM)、肌红蛋白血症,且更容易出现休克、昏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急性肾损伤(AKI)、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
所以与CHS相较,EHS即劳力性热射病更加凶险,这也是高温天为什么要午休,不能在户外剧烈运动的原因。
3常见的热射病的易感因素有哪些?常见的易感因素有高热、胃肠炎、腹泻、呕吐、脱水、失眠、高龄(65岁)、幼龄(15岁)、嗜酒、久坐、肥胖、低钾血症、心肺疾病等。
同时常用的药物例如如抗组胺药、抗胆碱药、钙离子拮抗剂、B-肾上腺素、钙离子拮抗剂、大剂量的苯丙胺类、水杨酸类药物等,均能在高温环境下诱发热射病。
4热射病是如何致病的?①高温直接导致热损害
过高的身体温度直接损害细胞膜表面的离子通道和脂膜,使一些重要的保护性分子如热休克蛋白等失去保护作用,造成细胞骨架蛋白、细胞内蛋白变性,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最终导致细胞凋亡。
②类*素血症
过高的身体温度可导致表皮血管扩张、肌肉血供增加,肠道的血流减少,而较长时间的缺血和缺氧破坏肠道黏膜的完整性,导致肠道通透性增加,使肠道细菌进入血液循环,释放大量的脂多糖,产生类*素血症。
③循环系统功能异常
过高的身体温度可损伤心肌细胞,导致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增加细胞耗氧量和二氧化碳产出量,使心肌细胞处于缺血缺氧状态,影响心肌细胞的收缩能力。同时在高温、高热条件下,机体大量失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导致循环功能不稳定,患者心电图异常可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情况严重者可表现为房颤和窦性心动过缓。
④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是因感染或非感染病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的机体失控的自我持续放大和自我破坏的全身性炎症反应,易导致多器官功能损伤和死亡。热射病病程中,很多因素都可最终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⑤凝血功能障碍
患者大量丢失体液,导致血液浓缩,血液黏度变高,同时高热损伤血管内皮,激活内源性凝血途径,最终可并发DIC。同时高热还会激活纤溶系统,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D二聚体水平升高,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
5热射病规范化诊断标准暴露于高温、高湿环境,进行高强度运动,并出现以下临床表现者:
①严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表现(如昏迷、抽搐、精神错乱);
②核心温度高于40℃;
③皮肤温度升高和(或)持续出汗;
④肝转氨酶明显升高;
⑤血小板明显下降,并很快出现DIC;
⑥肌无力、肌痛、茶色尿;
⑦CK大于5倍正常值。
6热射病该如何治疗呢?①迅速降温
迅速降温是热射病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要求在2h内将核心体温迅速降至38℃以下,并尽快将体温降至正常
抢救时立即将患者解除衣物,置于空调房内(20~25℃),迅速用40%~50%乙醇或冰水擦拭,同时用4℃的冰生理盐水保留灌肠,头部置冰帽,腋下和腹股沟放置冰袋,输注4℃的生理盐水或林格氏液~ml。老年患者要注意体温不要下降过快,否则容易引起心血管功能紊乱,严重时出现心律失常,甚至室颤。
如果采用药物降温,临床主要采用的是氯丙嗪,其作用有以下几方面:控制下丘脑部体温调节中枢;扩张周围血管,加速散热,松弛肌肉,减少肌肉震颤,防止身体产热过多;降低细胞的氧消耗,使身体更好的耐受缺氧,对抗组织胺的作用,预防休克。
②症状严重者,要尽早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
相关研究表明,重症患者尽早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能够明显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技术作为近些年来脏器功能支持治疗的革新手段。在危重症领域内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借助体外循环技术.在治疗热射病方面主要通过大量的置换液与人体血液进行交换,快速降低机体核心温度和氧耗,起到传统物理降温所无法比拟的理想降温效果。减少分解代谢;同时,有效、稳定地清除炎症介质(如INF-Q、IL-1、IL-2、IL-4、IL-10、IL-13等),控制炎症反应,维持“内稳态”,促进内皮细胞修复,打破热损伤引起的SIRS向DIC、MODS发展的恶性循环,有利于热射病发展过程中脏器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1]王震,李建*,董化江等.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对热射病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价值[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4):-.DOI:10./j.issn.-..04..
[2]杨巧云,刘文明,俞建峰等.劳力性热射病患者血清降钙素原血培养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急救医学,,(2):-.DOI:10./j.issn.-..02..
[3]赵佳佳,周京江,胡婕等.影响劳力性热射病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5(9):-.DOI:10./cma.j.issn.-..09..
[4]李俊杰,刘善收,赵威等.热射病的发病与治疗研究新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34(6):-.DOI:10./j.issn.-..06..
[5]张霞,王霆,蔡琦等.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对热射病患者病情评估和死亡预测的价值[J].中国急救医学,,(9):-.DOI:10./j.issn.-..09..
[6]李博志,胡怀强,程明等.3种评分量表对热射病预后评估的比较[J].医学研究生学报,,29(5):-.DOI:10./j.cnki.-..05..
[7]苗利辉,宋青,刘辉等.热射病患者胃肠道功能障碍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8):-.DOI:10./cma.j.issn.-..08..
[8]叶君,莫伟明,陈燕等.热射病患者各器官功能指标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8):-.DOI:10./cma.j.issn.-..08..
END
投稿吧投稿邮箱:
期待您的来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