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结合13个图例详细地阐述了双腔起搏器的不应期、计时周期、起搏模式、基本功能等相关内容。
关键词
双腔起搏器;计时周期;起搏模式;频回退率
双腔起搏器为心房和心室顺序起搏、心房和心室双腔感知、感知P波或(和)R波抑制或触发型仿生理性全自动型起搏器。它能根据心脏自身频率和起搏器下限频率的快慢、房室结下传的P-R间期和人工设置的A-V间期的长短,可自动转换为ODI、AAI、DVI、DDI、VAT、VVI及DDD等起搏模式。无论其起搏模式如何变化,它始终保持良好的房室收缩同步性(转换为VVI模式时除外),维持最佳的血流动力学之效应。
一、双腔起搏器的各种不应期和计时周期
为了调节自身心电活动和人工起搏器之间的相互作用,调控起搏器的各种功能,特地设计了各种不应期和计时周期(图1),其中心房通道包括心房不应期、心房感知期、A-V(P-V)间期及心室后心房不应期,而心室通道则包括心室不应期、心室空白期及交叉感知窗、心室感知期、上限及低限频率间期、频率应答性A-V间期、非生理性A-V间期(心室安全起搏)等。
(一)双腔起搏器的各种不应期和计时周期模式图
图1双腔起搏器的各种不应期、计时周期及起搏模式
第1个QRS波群为DDD起搏模式、第2个QRS波群为AAI起搏模式、第3个QRS波群为VAT起搏模式、第4个QRS波群为ODI起搏模式、第5个QRS波群为室性早搏,其后PVARP自动地延长。
(二)双腔起搏器的各种不应期和计时周期基本概念和通常设定的数值
1、心房不应期(ARP)
心房不应期是指在发放一次起搏脉冲后或感知一次自身P波后的一段时间内,起搏器关闭心房感知电路不感知心房任何心电信号,这段时间称为心房不应期,通常为——ms,它包含了A-V间期和心室后心房不应期,主要是为了防止感知起搏器脉冲本身的后电位、自身QRS-T波群及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
2、心室后心房不应期(PVARP)
心室后心房不应期是指心室起搏或感知自身QRS波群后一段时间内,心房电极不感知任何心房信号,这段时间称为心室后心房不应期,可程控设置,先进的起搏器会自动调控,主要是为了防止起搏器介导的人工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发生。
3、心室不应期(VRP)
心室不应期是指在发放一次起搏脉冲后或感知一次自身QRS波群后的一段时间内,起搏器关闭心室感知电路不感知心室任何心电信号,这段时间称为心室不应期,通常为——ms.
4、心室空白期(VBP)
心室空白期是指紧跟心房通道发放起搏脉冲后,心室通道出现短暂性不反应,10——60ms,主要是为了防止心室电极交叉感知到心房心电信号而引起心室起搏脉冲输出被抑制引发心室停搏。
5、交叉感知窗
交叉感知窗是指紧跟心室空白期之后的一部分间期,此时心室通道可感知输入的各种电信号,但不会对其作出反应。为防止交叉感知引起的心室停搏,起搏器有时会发放一个提早的心室起搏脉冲,即心室安全起搏。
6、心室安全起搏
心室安全起搏是指双腔起搏器在心房起搏脉冲发放后——ms处再发放1次心室起搏脉冲,防止心室电极交叉感知到非QRS波群等其他电信号后被抑制而引发心室停搏。其心电图特征是在时距——ms出现连续两次的起搏脉冲,第1个为心房起搏脉冲,第2个为心室安全起搏脉冲(图2)。如感知的信号确实是交叉感知,则第2个提早发生的起搏脉冲便能起搏心室,从而防止心室停搏;如感知的信号是自身QRS波群,则第2个提早发生的起搏脉冲将落入自身QRS波群或紧随其后,但不会引起心室除极,也不会落入心室的易颤期内,故称为安全起搏。
图2不纯性心房扑动时,双腔起搏器发放心室安全起搏脉冲(R6搏动)、VVI起搏(R3、R4搏动)
例1:患者男性,78岁,临床诊断:病窦综合征、植入双腔起搏器3年。设置的起搏器参数:基本的起搏周期1ms,频率55——次/min,A-V间期ms.MV1导联(图2)显示窦性P消失,大部分代之以F波,少部分代之以f波;R3、R4搏动为VVI起搏,其起搏周期1.10s,频率54次/min,起搏逸搏周期1.29s,频率47次/min;R6搏动上可见出现连续2次起搏脉冲,两者相距0.12s,为心室安全起搏;显然双腔起搏器关闭了类房室结样传导功能,以VVI模式发放起搏脉冲,频率47——55次/min,频率慢至下限频率以下可能与起搏器开启负滞后功能有关。心电图诊断:①不纯性心房扑动伴正常心室率;②双腔起搏器自动转换为VVI起搏模式、出现心室安全起搏,起搏器功能未见异常;③提示起搏器开启频率负滞后功能。
7、A-V间期或P-V间期
A-V间期为起搏的房室间期,是指心房起搏脉冲至心室起搏脉冲发放所需要的时间;P-V间期为感知的房室间期,是指心房电极感知自身P波后到心室脉冲发放所需要的时间。设置A-V(P-V)间期时,需要考虑优化心房收缩和心室充盈时间、鼓励自身的房室传导及节约电能,大多设置在——ms.A-V(P-V)间期可呈固定不变、动态改变或滞后搜索功能。A-V(P-V)间期设置时通常略长于自身下传的P-R间期,借以鼓励室上性激动尽量由房室结通道下传心室。通常设置A-V间期较P-V间期略长30——50ms,但在体表心电图上,P-V间期有可能略长于A-V间期,这是因为自身P波激动传至心内膜被电极感知约需50ms的时间(图3)。
图3体表心电图上P-V间期(0.19s)略长于A-V间期(0.17s)、双源性室性早搏(R2、R5、R8)
例2:患者男性,62岁,临床诊断:病窦综合征、植入双腔起搏器3年。设置的起搏器参数:基本的起搏周期0ms,频率60——次/min,A-V间期ms.MV1导联(图3)显示双腔起搏-室性早搏-窦性P波触发心室起搏(VDD起搏)三联律,其中室性早搏的偶联间期不等,形态不一致,为双源性室性早搏;A-V间期0.17s,P-V间期0.19s.心电图诊断:①窦性搏动;②间位型双源性室性早搏,呈三联律;③双腔起搏器,以DDD和VDD模式起搏、起搏器功能未见异常。
8、起搏周期
起搏周期是指连续两个起搏脉冲之间的时距,如A-A间期或V-V间期,可程控设置到合适的时间。若起搏器具有频率应答功能,则有上、下限频率间期。
9、起搏房性逸搏周期
起搏房性逸搏是指从窦性QRS波群或室性QRS′波群测至其后的心房起搏脉冲的间期,即R(R′)-A间期,因绝大多数起搏器的下限频率间期是始于心室事件,是以心室QRS波群为基础的。
10、起搏室性逸搏周期
起搏室性逸搏周期相当于下限频率间期,是指从窦性QRS波群或室性QRS′波群测至其后的心室起搏脉冲的间期,即R(R′)-V间期(图4)。
11、上限频率间期
上限频率间期是根据机体需要起搏器会自动增快频率或跟踪加快的窦性频率,可程控设置到合适的时间,大多设置在——ms,频率——次/min.DDDR起搏器有两个上限频率间期:①若窦房结功能不良,则会自动开启频率应答功能,起搏频率可达上限频率;②若窦房结功能正常,当窦性频率加快时,起搏器将出现频率跟踪,直至到达上限频率。
图4心房颤动时,双腔起搏器所显示的各种周期和间期:起搏房性逸搏周期、起搏室性逸搏周期、起搏周期、上限频率间期及A-V间期正滞后搜索功能
例3:患者女性,67岁,临床诊断:病窦综合征、植入双腔起搏器5年。设置的起搏器参数:基本的起搏周期0ms,频率60——次/min,A-V间期——ms.MV5导联(图4)显示窦性P波消失,代之以f波,R1、R2、R5搏动QRS波群呈qRS型,时间0.14s,终末S波明显宽钝,为f波下传心室伴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其中R1搏动其前有心房起搏脉冲、QRS波群中有心室起搏脉冲重叠形成伪室性融合波;R3、R7搏动为DDD起搏,其起搏周期0.94s,频率64次/min,起搏房性逸搏周期(R2-S间期)0.84s;R4、R8搏动为VDD或VAT模式起搏,系心房电极感知了某个f波后触发心室起搏,其起搏周期0.59——0.92s,频率65——次/min,次/min在上限频率范围之内;R6搏动为VVI起搏,其起搏室性逸搏周期1.14s,频率53次/min;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