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发出的射频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有多方面危害,甚至致癌”这一说法,
似乎是个非常有中国特色的迷信,也被很多人默认为养生营销号面向老年群体传播的谣言。
上网搜索相关信息,你会看到知乎、科学松鼠网、果壳网等网站上,不乏“科普大神”们苦口婆心的“辟谣”:
“手机辐射对人体健康没有任何危害已是国际学术界公认的主流观点”,
“所有声称手机辐射对人体健康有危害的说法,都没有任何科学理论的根据,也没有任何实验结果的证实,而只是一种猜想假说”
有些话重复千遍,不管是否属实,至少听上去像是真的了。
时至今日,以上说法似乎已经成了公众广泛接受的常识。
而所有提出相反意见的声音,都自动被划入造谣和兜售恐慌之流。
诚然,在这个手机已成为现代人的附加肢体,社会完全被无线通信设备主宰的时代,“手机射频辐射可能危害健康”,听上去就像“米饭有*”一样荒唐。印象中,这个谣言好像已经被揭穿了无数遍。
图源:纪录片GenerationZapped
我也曾对此类信息嗤之以鼻。但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发现,真相其实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我开始有理由相信,我们正在用无线通信设备进行一场全球范围内的大型生物实验,而射频电磁波的饱和覆盖可能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面临的最大环境威胁。
请看我整理的以下信息。
本文分为三部分,阅读时间约25分钟。
第一部分介绍了目前电磁生物学及流行病学界关于手机射频辐射生物效应的最新研究结果。
在第二与第三部分,我会试着向你解释“手机及其他无线设备的射频辐射无法影响人体”这个错误却广泛的认知从何而来--其背后揭示的,是美国电信产业对学术信息的压制,及产业对其监管机构和相关国际组织的操纵。
第一部分被忽略的非热效应
在试图说服你手机辐射无害时,“辟谣大神”们一锤定音的论据是:手机射频辐射属于非电离辐射,无法对人体产生除加热外的任何影响。
是的,手机和WiFi发出的射频电磁辐射属于微波,频率也接近于我们用来加热食物的微波,只不过功率比微波炉低得多。
作为非电离辐射,微波确实不会像伽玛射线或核辐射之类的电离辐射那样剥离物质中的电子,使其成为自由态,进而摧毁DNA。
因此,一直以来,科学界都默认“射频辐射是安全的”。我们唯一需要防范的仅是这种辐射导致的身体温度升高(热效应),从而对身体产生的影响。年制定的国际手机辐射限值标准也是基于这一假设。
基于典型的工程师和物理学家视角,只有像微波炉发出的那样,密集且高功率的微波才可能快速加热人体。手机射频虽是微波,但功率很低,不足以显著地提升人体组织的温度,意味着手机射频辐射很安全。
但是,只有不懂得生物机体复杂性的人才会得出这种相对原始而天真的想法。
将人体理解为不过是能被微波加热的肉块,确实非常简单直观,也易被大众接受。对美国电信运营商之类的利益相关方来说,这种看法使得他们能在热效应的宽松限制范围内为所欲为,不需要为射频电磁波的其他生物效应负任何责任。
做个不完全恰当的类比--这就好像说,“香烟的主要危害是增加嘴巴和喉咙的温度,只要它不烫伤口腔和咽喉,就是安全的”。我们知道这很荒唐--香烟的危害跟温度无关,而来自于其中几千种化学物质。同样,射频电磁辐射的主要危害,同样主要来源于其非热效应。
人体并不只是一块肉,而是一系列电场的复合体。人体得每个细胞上都有电场来控制物质的进出,所有细胞活动也都由生物电驱动。这些生物电对环境中的电磁波极其敏感,而射频电磁波会在细胞层面扰乱生物电,进而影响人体的健康。
我们就像柏拉图洞穴寓言里的囚犯一样
只看得见人体是实心的现象
却看不见人是电磁生物的现实
非热效应的具体产生机制
尽管历年来,有很多研究显示射频辐射的确会对人体产生健康影响,但非电离辐射对人体产生非热效应的具体机制却一直令科学家们费解。这也成为了很多人完全否认非热效应存在的理由。
近几年,华盛顿州立大学的生化学家MartinPall博士等科学家发现,非电离辐射产生非热效应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影响细胞膜上的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Voltage-GatedCalciumChannels,简称VGCC)。VGCC受生物电驱动,密切调控着对人体至关重要的细胞钙离子浓度。
一般情况下,VGCC打开让钙离子流入的时间仅持续几毫秒,使细胞内的钙浓度保持比细胞外浓度低约倍。而低强度的射频微波会启动VGCC,迫使钙通道打开的时间延长,使过量的钙离子流入细胞内。
MartinPall总结道,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一旦过量,会触发下图所示的一系列负面影响,最终引起病理生理效应。
MartinPall对射频微波触发生物效应的描述图
篇幅限制,不具体赘述。
MartinPall在他的科学评论报告中,指出以上机制触发的病理生理效应(导致疾病的效应)包括
自由基产生
氧化应激
细胞凋亡
这些病理生理效应会在人体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如
神经系统紊乱
DNA损伤
内分泌失调
生殖能力降低
癌症患病概率增加
综合目前的研究结果,完全可以定论,即使低强度的射频电磁辐射暴露,也会改变人体神经递质功能,影响血脑屏障,电磁生理学,细胞新陈代谢,钙离子流出,和某些细胞的基因表达。
印度科学家S.Sivani和D.Sudarsanam,神经系统受影响
首当其冲受影响的是神经系统。整个人体中,神经元细胞上的VGCC密度最高,因为VGCC和钙离子在所有神经递质的释放中起主导作用。
研究发现,射频电磁波引起的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会对神经系统及大脑产生影响,增加皮质兴奋性,破坏神经认知功能,可能导致头痛、头晕、注意力涣散、认知障碍、记忆力下降、抑郁、焦虑、易怒等神经症状。
同样的机制也会减少褪黑素分泌、增加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进而扰乱睡眠,减少睡眠深度,改变睡眠结构。
上面提到的这些神经问题在我们这个科技发达的世界正变得日益普遍,可能正是从侧面印证了这些研究。02内分泌受影响
如上图所示,射频辐射产生的一氧化氮离子会影响人体类固醇荷尔蒙的制造,使激素水平降低。
暴露在射频电磁场中起初,钙离子浓度的增加会使人体内非类固醇荷尔蒙的激素水平升高。而当暴露持续,射频引起的氧化应激和炎症会使荷尔蒙系统疲劳耗竭,从而使激素水平降低。
内分泌失调会引起人体全身各方面异常,包括生殖系统。
03生殖能力受影响
年,印度科学家Kesari和Behari针对一群70天大的中年雄性老鼠做了一个研究。他们每天用电脑模拟的手机信号照射这些老鼠2小时,持续45天。
暴露在辐射中的老鼠雄性激素水平明显降低,DNA显著受损。并且,它们的后代的生殖功能也有明显降低。
想必大部分男生平时都会把手机放在裤兜里,在接近裆部的地方贴着皮肤。
放在手机裤兜里时的辐射模拟示图
此时,射频辐射不只是在通过提升温度而影响精子,裆部没有骨头的掩护,射频辐射都扎扎实实地被那里的软组织所吸收,在生殖器官上产生氧化应激。
正常老鼠睾丸组织与射频暴露老鼠的睾丸组织对比
以上图片来自沙特阿拉伯QassimUniversity的研究。可以看到,正常老鼠睾丸组织的细胞壁都很完好。而相比之下,每天接受60分钟射频照射,持续2周后,老鼠睾丸组织可以明显看出损伤。
年,国际生殖领域顶级期刊HumanReproductionUpdate刊登了一篇史上最大规模的关于人类精子数量变化的权威研究。
研究显示,从年到20年的约四十年间,西方发达国家男性整体精子数量下降高达59.3%,我国研究也得出类似结果。这个急剧的下降由包括环境污染和现代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造成,而射频电磁辐射这种看不见的污染在我们环境中的日渐饱和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
年,美国ClevelandClinic的一个研究也找到了男性精子数量与手机使用习惯的相关性。
美国《消费者报告》杂志建议读者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将手机放在裤兜里
致癌风险
“震惊!XX致癌!”已经成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