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型心肌病(DCM)
原发性心肌病最常见的类型,又称充血性心肌病(CCM)。
超声心动图:
M型及二维超声表现
1、两侧心室扩张,以左心室扩张最为明显;短轴切面呈“球形”;
2、弥漫性室壁运动幅度减低,以室间隔最明显,收缩期增厚率下降;
3、瓣膜开放幅度减低:二尖瓣开放面积缩小,与扩大的心腔形成明显的“大心腔,小开口”。M型超声显示二尖瓣最大开放点至室间隔距离(EPSS)增大;二尖瓣呈“钻石样”改变;
4、心内血栓(左心室),心尖五腔切面靠近心尖附壁血栓;
5、由于全心衰竭,致使肝静脉、下腔静脉扩张,可见肝淤血征象。
CDFI――心腔血流彩色呈暗红或深蓝色;
PW―――各瓣膜口不同程度反流;
心功能检查――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均减低。
肥厚型心肌病(HCM)
以非均匀性心肌肥厚为主要特征,心腔缩小,心室顺应性减弱,其中以室间隔非均匀性肥厚的心肌病多见。
超声心动图:
M型与二维超声心动图
1、室间隔(IVS):增厚、回声增强:以室间隔上段多见。
正常室间隔厚0.8-1.1cm,运动幅度0.4-0.8cm,左心室后壁厚0.8-1.1cm,IVS/PW<1.3;
当IVS>1.3cm或IVS/PW>1.3-1.5为增厚;室间隔与室壁均匀性增厚时IVS/PW意义不大。
2、左心室流出道狭窄:肥厚型心肌病尤其是室间隔上、中段增厚,心腔狭
(内径小于20mm)小,左心室流出道呈不同程度的狭窄;左心室流出道血流速度明显增快,频谱峰值后移,呈“匕首状”。
3、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向前运动:是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弥特征性超声表现;
M型显示二尖瓣舒张早期EF斜率明显降低,E峰与室间隔距离(EPSS)缩小;收缩早期后二尖瓣前叶迅速向前,收缩中期达最大,收缩晚期又回到CD段。此现象称为收缩期二尖瓣向前运动(SAM)。
M型显示主动脉瓣提前关闭。
CDFI――左室流出道血流蓝色或呈五彩镶嵌;可见各瓣口关闭不全反流血的彩色分布,二尖瓣反流最多见;
PW―――左室流出道狭窄处收缩期血流呈负向、高速度、宽频带、湍流;
限制型心肌病(RCM)
以心内膜和心内膜下心肌纤维化并增厚为主,甚至闭塞,心脏张末期充盈受限,排血量减少,最后心力衰竭。
超声心动图
M型心动图:室间隔、左室壁活动幅度低下;收缩期增厚率降低,舒张末期左心室径变小,射血分数及短轴缩短率明显缩小;
二维心动图:室间隔、室壁、心内膜增厚,回声致密较强,并有增强的斑点,心尖区尤为明显;室壁活动僵硬、幅度低下。心腔明显缩小,甚至闭塞;心房扩大。心腔内可见附壁血栓。
点击领取更多超声笔记
点击下方小程序
更多经典病例
等你来讨论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