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论著地佐辛在肝癌射频消融中的镇痛效果研究
TUhjnbcbe - 2021/7/3 23:08:00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年第6卷第2期的重点专题是:肿瘤介入。

特邀我刊副主编、珠海市介入诊疗中心,医院(医院)的陆骊工教授的研究团队组约“肿瘤介入”专题研究。

基金项目:苏州科技局民生科技项目(SYSKJXW)

本文引用格式:王运良,李智,闫乐乐,李明明,沈健,邹建伟.地佐辛在肝癌射频消融中的镇痛效果研究[J/CD].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6(2):-.

目的:研究地佐辛在肝癌射频消融(RFA)术中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年1月—年10月我科收治的60例行RFA治疗的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术前肌注哌替啶75mg。B组术前肌注地佐辛0.1mg/kg,术中静脉泵入地佐辛0.5mg/kg·h。比较两组的RFA完成情况、术中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患者满意度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A组28例、B组30例不间断完成RFA手术。术中B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A组(3.3±1.7vs.5.9±1.4,P<0.05),术后B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A组(2.3±1.4vs.4.6±1.3,P<0.05)。B组满意度评分(1分:非常好、2分:好、3分:一般、4分:不好)分别为8、13、7、1例,A组分别为3、10、12、5例,B组患者术后的满意度评分较好者的比例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6.7%vs.16.7%,P<0.05)。结论:采用地佐辛镇痛可以保障肝癌RFA手术的完成,其效果优于哌替啶。

地佐辛;哌替啶;镇痛;肝恶性肿瘤;射频消融

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ablation,RFA)是继外科切除、肝移植后的第3项可治愈肝癌的新技术[1],具有微创、高效、不良反应少、可重复等优点,在肝癌治疗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2]。但由于RFA是通过局部高温杀灭癌细胞的,病灶处温度往往超过℃,加之手术操作的影响,患者可能出现剧烈疼痛等不良反应,有的患者因此而终止治疗。医院的RFA是在CT室或B超室完成的,受硬件条件的限制,难以实施全身麻醉。因此,患者清醒状态下的镇痛就尤为重要。传统的阿片受体激动剂哌替啶已应用多年,虽然一定程度上可缓解疼痛,但具有镇静作用较弱、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较多、患者的耐受性较差等缺点,使得寻找新的镇痛药物与方法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地佐辛是一种新型的阿片受体混合激动-拮抗剂,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和较好的安全性[3]。本研究系统比较了地佐辛与哌替啶分别在肝癌RFA术中、术后镇痛效果的差异,旨在评价地佐辛在肝癌射频消融中的镇痛效果。

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

选取年1月—年10月我科收治的60例行RFA治疗的肝癌患者。其中男47例,女13例,年龄(64.5±4.3)岁。所有患者呼吸、循环、肝、肾功能正常,无药物过敏史,无凝血功能异常,无哮喘、消化道溃疡及出血史,无长期服用镇静镇痛药物史,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SocietyofAndrology,ASA)分级为Ⅰ或Ⅱ级。60例患者共有肿瘤病灶89枚。其中,表浅病灶(病灶边缘距肝包膜<3cm)44枚;深部病灶(病灶边缘距肝包膜≥3cm)45枚。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3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灶数目和位置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30,x±s或例]

二、方法

术前常规禁食、禁饮。A组于术前肌注哌替啶75mg。B组术前肌注地佐辛0.1mg/kg,并于术中以0.5mg/kg·h的剂量于静脉泵入地佐辛。进入CT室后,患者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连接多功能监测仪,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和呼吸。开放外周静脉通路,缓慢输注生理盐水ml。CT扫描确定进针点和穿刺途径后,用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穿刺部位。嘱患者屏住呼吸,刺入电极针,再次CT扫描,确定电极针位置良好后,开始消融(图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询问疼痛程度。

图1CT引导的肝癌射频消融

三、观察指标

以是否不间断的完成RFA手术作为评价镇痛效果的主要指标。同时,术前术后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gloguescale,VAS)量化评价患者的疼痛程度。0分为无痛,10分为难以忍受的疼痛,分数越高疼痛程度越大,由患者自己依靠视觉量表选择。手术结束后,请患者进行满意度评分:1分为非常好,2分为好,3分为一般,4分为不好。观察并记录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头晕、嗜睡、皮肤瘙痒、尿潴留、呼吸抑制、厌食、定向力障碍、出汗、肌肉僵直等。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VAS评分用x±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两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结果一、两组RFA完成情况

A组中有2例患者未顺利完成RFA治疗,主要原因是病灶紧邻肝包膜,术中剧烈疼痛。其中1例患者调低了RFA功率,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后勉强完成手术。另1例患者则停止手术,联系麻醉科进行全麻后才完成手术。B组全部患者全部按计划不间断的完成了RFA手术。

二、两组VAS评分比较

B组术中和术后的VAS评分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镇痛效果、满意度及不良反应比较[x±s,例(%)]

三、两组患者满意度及不良反应比较

B组患者术后的满意度评分较好者的比例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A组有5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中恶心呕吐2例,在术后第2天缓解。另3例患者出现嗜睡,经纳络酮处理后缓解。B组有2例出现不良反应,1例剧烈呕吐,对症处理4h后缓解,1例轻度嗜睡,经纳络酮通对症处理后恢复。B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RFA在实体瘤的应用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成为小肝癌的重要治疗方法。当射频发生器产生射频电流时,裸露的电极针使其周围组织产生高速粒子振动和摩擦,继而产生高温,使组织细胞凝固坏死[4]。这个过程中,患者可能产生剧烈疼痛,病灶离包膜越近痛感约明显。电极针准确到达病灶是RFA的关键,通常在CT或B超引导下完成[5]。目前,我国绝大多数CT机(和B超)安放在门诊,抢救措施较差,甚至没有中心供氧。并且,CT机床狭小,进行CT扫描时,医护人员通常又撤离机房,这就限制了全麻的应用[6]。因此,采用简便的方法控制疼痛,让患者在清醒状态下完成RFA手术是至关重要的。

作为传统的阿片受体激动剂,哌替啶在临床的应用历史悠久,但镇静作用较弱,不良反应多,患者的耐受性较差。地佐辛是一种阿片受体混合激动-拮抗剂,主要作用于k受体和μ受体,还可通过结合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转运体而抑制该递质的重吸收,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且不良反应轻微[7-8]。年获得专利,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在美国上市,年在中国上市,并应用于临床[9-12]。本研究中,B组全部患者皆在地佐辛镇痛下完成RFA手术,而A组患者2例未完成手术,并且B组患者术中、术后VAS评分和满意度评分都优于A组,不良反应较A组少。这说明采用地佐辛镇痛完全可以保障肝癌RFA手术的完成,且效果优于传统的哌替啶。

嗜睡和恶心呕吐是阿片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本研究B组30例患者中,仅1例出现轻度嗜睡,发生率3.3%,远低于A组的10%。这与地佐辛的药理作用相关,地佐辛是一种部分μ受体激动剂,其激动μ1受体,达到镇痛作用,不激动μ2受体,故嗜睡和呼吸抑制发生率较低[13-15]。本研究中两组患者都有恶心呕吐的发生(A组2例,B组1例)。3例都发生在RFA开始以后,而病灶离胆囊都较近,说明恶心呕吐不一定是地佐辛所致,也可能与胆道系统受到刺激有关[16]。综上,采用地佐辛镇痛可以保障肝癌RFA手术的完成,其效果优于哌替啶。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由中华医学会主办的专业性电子学术期刊,是“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之一。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博看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所有文章现免审稿费和版面费,专家述评和国家级基金项目相关稿件给予稿酬。欢迎各位同道专家投稿。投稿网址:

1
查看完整版本: 论著地佐辛在肝癌射频消融中的镇痛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