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越来越多的人在因为听书而感到困扰,他们抱怨听书无用,当初听书平台承诺一年能听个本书,但是买完会员听了依旧没什么收获,钱就白花了。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呢?是不是听书平台都是骗钱的?
但是我觉得,其实听书相比众多线上课程来讲,算是比较划算的一种,因为书籍的多样性就决定了,它可以根据不同人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并切实提升我们的思考方式和工作能力,只是很多人焦急的去听书,却没有使用科学的方式,导致明明下了苦工,到最后自己都不认可,那就太可惜了!
所以,这篇文章我就想根据自身一年多的听书经历,具体讲一讲“听书平台的选择”、“如何确定听书的本质与目的性”与“听书的方式”,帮大家解决“感觉听书没用”的困扰。
01听书平台的选择丨确定在最不“知识焦虑”的时刻选择自己所爱作为一个从小读书的人来说,我最初听说有听书平台的时候,也是很不屑一顾的,因为我觉得,很多时候,一本好书看一遍都不一定能了解其中的精髓,那么短时间听一下又能了解什么?
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很久都没有去听任何的书,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打开了“樊登读书会”,我还记得我听的第一本书是《正念的奇迹》,那个时间段处于我自己的第一个低潮期,我是下班坐在公交上听的这本书,还听哭了。
我承认,当时这本书真的有治愈到我,那时候的《正念的奇迹》和现今这个版本还不一样,那是樊登称“在没有任何准备下,完全陷入正念中完成的一次演讲”,对我来说,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讲到了“人为什么会生气”的问题,他说,很多时候人生气是因为自己的高傲,他们觉得这是自己不应该得到的待遇,这个时候,人就更容易产生愤怒的情绪。
听完那本书,我发现了一件事,人不应该将自己的想法桎梏起来,拒绝去接受新事物,因为你只有真正尝试了,才知道这件事对于你来说是不是有益的。
但是很有趣的事情在后面。
去听“得到”的时候,反而是我听书的一个高峰期,因为“樊登读书会”的特性,去听过的都知道,和“得到”不太一样。“樊登读书会”大多数的书,都是由樊登自己来讲的,所以里面的书相对少一些,这让爱囤货的我产生了危机感,正巧后来看《奇葩说》说,罗振宇总是想方设法给自家的app打广告,我就想,给“得到”一个机会吧,毕竟“得到”能听的书真的是超多。
可惜,当时尝试的效果并不太好,我当时感觉,“得到”听书感觉不太好,虽然它的知识性很强,每本书都有自己的逻辑性突出重点,但是趣味性和治愈性太少了,可能我坚持听的话,会收获不小,但是我会死在起跑线,因为我不想坚持。当然后来我发现了解决办法,在“得到”找到了适合我的课程来听,这就是后话了。
但是讲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结果是想展示:即使是听书,也不能盲目购买,每一个平台会有它不同的属性,而人的喜好是不一样的,想买书,也要像买化妆品一样,先自己试试效果,才知道哪个平台适合自己,因为听书平台虽然主打的目标是为了让每个人花更少的时间读更多的书,但是真想收获知识的人,不会强迫自己一味的去接受,而是想办法让自己有方向,有乐趣的接受。
02听书心态的调试丨根据自己的经历和喜好,选择合适的书籍来听有些人买了听书平台的会员,会觉得要想“物超所值”,就要有计划的把每本书都听完,这样收获才是最大的。但是我觉得,这样的方式真的不适合大多数的人。我开始听书的时候,会选择心灵类和家庭类的书籍来听,听完第一轮,开始扩展领域的时候,我喜欢按照热度来挑选,于是我看上了那本《列奥纳多·达·芬奇传》,不得不说,催眠效果真的很好,我尝试了2次,也就睡着了2次,按照“事不过三”的原则,我自然放弃了这本书。是这本书本身的问题吗?当然不是,这本书的播放量高达万次,只是这本书真的不是我的“菜”,人的大脑也是会有选择性的接收的。
这种有选择性的接受就意味着,当你固执的想找寻不感兴趣的知识进行攻克的时候,那个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的,所以,当我们选择听书的时候,可以优先找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抓好自己能抓住的那部分知识。
就像在时间管理经典著作《吃掉那只青蛙》中,作者把完成工作学习任务,比喻成吃青蛙,并指出:“你无法吃掉池塘里的所有蝌蚪和青蛙,但是在当下,你能吃掉最大、最丑陋的那只就够了。”
那么为什么人会更容易接受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