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命到底有什么可能?多少种追寻方向?这些追寻之间到底谁优谁劣?
追寻改变世界的人,是不是比追寻爱情的人更加伟大?
追寻智慧人生的人,是不是比追寻自我的人更加值得尊敬?
一个回归家庭的母亲与一个单身女强人相比,到底谁更幸福?
人生的可能性有种,得到了一些东西,势必就会失去一些其他的东西。
爱因斯坦的儿女们称他为“不负责的父亲”;爱迪生的太太则称他为“工作虫”;圣雄甘地的女儿们对他颇有微词。
博弈论的创始人——纳什,常年伴有精神分裂,长达30年无生活自理能力;梵高、卡夫卡在世时也是家里著名的“祸害”。
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伟大。
而今天我们要介绍的也是一位如同他们一样伟大的人,从他的身上我们也许可以找到一个新的方向,为自己的未来塑造出另一种可能。
他就是列奥纳多·达·芬奇。
达芬奇这个名字,大家应该都不陌生。
讲到他,我们脑海中可能立刻就浮现出了那副神秘的《蒙娜丽莎》,或是那副宏伟的《最后的晚餐》。
我们都知道他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有着许许多多传世的佳作。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他开设的绘画作坊总共只接到过三个订单,其中一个订单从来没有开始画过,另外两个直到达芬奇去世都没有完成。
并且更为有趣的是,达芬奇因为自己没有办法通过订单赚钱,而去了米兰求职。
他给当地公爵写的求职信中,说自己善于武器设计、*事、工程、水利,等等等等,然后在最后提了一句:“哦,我也会画画。“
事实上达芬奇是一个真正的通才,他一生研究过的知识非常多,光学、力学、生物学、解剖学、植物学、建筑学、机械等等全都是他的涉猎范围。
而且他在每个领域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有很多足以改变世界的发现。
比如:他绘制了闻名天下的《维特鲁威人》,将人体的微观世界和地球宏观世界联系起来,并且还把这种优美比例应用到了庙宇的建筑中。
在建筑学上,他参与设计了米兰大教堂的修建。
在力学中,他独自设计了多版飞行器,使用的理论就是现代飞机上应用的流体力学。
类似这样的研究成果还有许许多多。
带着顽皮而执迷的热情,列奥纳多孜孜不倦地投入了对众多领域的创新研究,包括解剖学、化石、鸟类、心脏、飞行器、光学、植物学、地质学、水流,以及武器。
因此,他成了跨界奇才的典范,也鼓舞了那些与他秉承同样信念的人们,他们都相信“自然的万千造化”相互交织融为一体,惊人的规律就蕴含其中。
他曾解剖尸体脸部的组织和控制嘴唇的肌肉,并画出了世界上最让人难以忘怀的笑容。他研究人类头骨,绘制了层次分明的骨骼和牙齿的解剖图,让《荒野中的圣杰罗姆》展现出深入骨骼的痛楚。
他还探索光学背后的数学规律,展示了光线如何照射在视网膜上,让《最后的晚餐》有了透视变换的魔力。
通过对光线与光学的研究,他能纯熟地通过明暗透视,在二维平面上呈现三维立体感。他认为,“在平面上呈现出立体感应为画家的要旨”。
这就是《列奥纳多·达·芬奇传》这本书对达芬奇的评价,它向我们全方位的展示了这位天才人物的传奇人生。
它告诉我们,达芬奇既不是外星人也不是穿越回来的。他有着平凡的出生和种种缺点,但是同时,他饱含着好奇心,不停地探索,努力追求完美,这些优秀品质逐步成就了他天才的一生。
在这本书中,有着许多达芬奇不为人知的故事:
《天使报喜》显示出二十多岁的列奥纳多正在不断进行各种试验,包括光线、透视,还有描绘人物反应的叙事方式。在试验过程中,他犯了一些错误。
但是,即便是错误,也是因为勇于实践和创新,它们同样昭示了他的才华。
列奥纳多坚持认为,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在艺术作品中,所有边界都应该是模糊的,这让他成为晕涂法的开创者,这种技法描绘的轮廓如烟雾笼罩一般朦胧,《蒙娜丽莎》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这种技法也象征了已知与未知之间的模糊边界,这是列奥纳多一生的核心主题之一。他融合了现实与幻想、体验与奥秘、物体和周遭环境之间的边界,正如他让艺术与科学不再泾渭分明一样。
作者艾萨克森通过达·芬奇留下的、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多页笔记,向我们深入分析了达芬奇的一生,并且用大量的细节向我们呈现了达芬奇的内心世界。
这本书获得了比尔?盖茨的撰文推荐,是年盖茨夏季书单头条,荣登《纽约时报》、美国亚马逊图书畅销书榜首。
“我读完这本书受到的震撼真的是太大了,我从没想过世界上会有这么了不起的伟人,单纯用艺术家去形容达芬奇绝对是对他的误解。
这本书我一定要推荐给所有人,尤其是对于孩子而言,他能让孩子了解到一个人的潜能到底能有多大,一个人能做到多么的伟大。
”如果你也想了解达芬奇的故事,赶快扫码,加入,听我为你解读这本书。
▲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