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甘蓝蓝·十点读书原创
朋友在代理一个产品,她总是热情洋溢地跟你介绍这个产品,而你根本不需要。
这一次,她又说:“在吗?”
你很想回复:不在,但还是在屏幕上打出了两个字:在呢。
“年底了,借我的钱能还我了吗?”
这行在手机上打出了无数次,就是发不出去。借出去的钱,只要对方不主动还,你就不知道如何开口催债。
你是这样的“不好意思小姐或先生”吗?
面对各种过分的予取予求,你觉得直接说“不”很不礼貌,还会伤害你们之间的感情。如果没有答应别人,好像自己做错了事,满心的内疚。
太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任务,让你应接不暇、分身乏术;所有让别人满意的付出,却并没有让你自己真正感到快乐,反而让别人觉得你做什么都是应该的。
这就是“取悦症”,一种对他人的认可上瘾的行为模式。
他们努力想让除了自己以外的每个人都满意,甚至牺牲自己的健康和快乐,他们信奉与人为善、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取悦症:不懂拒绝的老好人》一书的作者哈丽雅特·布莱克,她有超过25年的执业临床心理医生和管理顾问经验。
她将不懂拒绝的老好人分为三类,分别是“认知型好人”、“习惯型好人”和”情感回避型好人。”
思维因素导致的“认知型好人”
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想法:
你应该照顾好身边的每一个人;
你应该尽力让别人满意和高兴;
他们应该喜欢你,毕竟你为他们做了这么多;
他们应该对你好,毕竟你对他们非常好。
如果你的脑海里长期出现这么多的“应该”,那么你就陷入了“认知型好人”的思维模式。
“认知型好人”想让每一个人都对自己满意,都喜欢自己。为了达到这种自我要求,他们总是把别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前面。
春晚有一个经典的小品《有事儿您说话》。
小品中的老郭,为了帮同事买火车票,自己穿着棉袄扛着被褥去火车站排了整宿的队,明明贴了块钱买的高价票,他轻描淡写,谎称自己有关系,认识人。
他误认为讨好别人能换来安全感和认可,实际上,没有边界的讨好,只能给自己换来更多的麻烦。
我们为什么会有种种“应该这样做”的想法?
也许你来自一个“有条件的爱”的家庭,父母常常说:
你听话就给你买好吃的,不听话就不给。
你考好了就可以出去玩,考不好就要留在家里干活儿。
于是,你想尽办法讨好父母,只为得到他们的认可。
久而久之,我们生活在别人的目光和期待里,觉得别人的评价、赞许、关心、愤怒都是很重要的事情。
你认为自己必须要照顾好家人,哪怕自己生病了也要坚持做到;
你忽略自己的感受,总觉得自己对别人那么好,别人应该也会对你好的。
但现实却相反,正因为你从不需要帮助,别人也习惯性地忽视了你的需要。
要知道,讨好既换不来安全感,也换不来爱。一个人只有照顾好了自己,才有能力照顾别人。
领取「十点听书会员七天免费体验卡」
收听《取悦症》精拆解读
行为因素导致的“习惯型好人”
以前看《武林外传》,有个问题一直想不通。
郭芙蓉有暴力倾向,动不动就“排山倒海”;佟湘玉管理严格,还有点吝啬,但是她们都得到了一个人专注的爱。
相比她们俩,祝无双更加宜室宜家,口头禅是“放着我来”,对谁都很好,但是偏偏得不到爱情,李大嘴甚至一直深爱骗子杨蕙兰,也没有对无双动心。
其实,无双也是一个可怜的“老好人”。
她从不拒绝,“放着我来”成了一种习惯,不管是不是她该做的,只要有人求助,她都主动帮忙。
而这样的惯性,来自于她的成长环境。
佟湘玉和郭芙蓉都家世显赫,一个来自江湖数一数二的镖局,一个是武林顶尖高手的千金。
而无双是个孤儿,她无依无靠,在一个帮派里艰难求生。她必须任劳任怨、比别人做得更多,才有机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