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每周六的先天性/遗传性心脏病科普,我们已了解,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ARVC/D)的临床表现可能悄无声息,更可能导致猝不及防的死亡。那么,今天小哈就来解答您最为关心的两个问题:
1.如何早期发现
是否患有ARVC/D呢?
高达一半以上的ARVC/D是家族性的,另一半则发病于非家族性个体,因此需分两大群体来说。
1.家族史人群鉴于本病的遗传性特点,因此对家族成员进行评估与筛查非常重要。
一级家属中明确诊断ARVC/D或确定其具有该病有意义的突变致病基因的,建议在10岁到50岁年龄段之间,每年都要进行心脏功能和心律的临床筛查。(一级亲属是一个人的父母、子女以及同父母的兄弟姐妹)
一级家属中有可疑ARVC/D患者但无法证实者,建议在10岁以后每3到5年对无症状的一级亲属进行心脏受损情况的临床检查。在对亲属进行临床评估时我们选择界定的是10岁以上,这是因为10岁以下儿童很少发生ARVC/D相关的心源性猝死。
2.普通人群ARVC/D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晕厥和猝死。因而,对于普通人群中如出现以下任何一项异常都应提高警惕了:
晕厥
心悸
心脏性猝死
心电图异常
心脏影像学检查发现的任何右心室异常
2.得了ARVC/D该怎么办呢?
本病管理需个体化,但重点是预防猝死,所以关键是运用好以下减少猝死的三大挡箭牌:
第一挡箭牌——生活方式改变我们倡导“生命在于运动”,而对于ARVC/D患者却需要限制其运动量,应避免参与竞技性体育运动,因为这类运动会增加疾病进展与猝死风险。
第二挡箭牌——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我们所熟知的倍他乐克等β受体阻滞剂,通过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来降低猝死风险。
对于高危ARVC/D患者(如曾发生心脏骤停、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及严重心室功能障碍者)行植入式除颤器(ICD)治疗是最合理、有效的挡箭牌。其通过低能量心脏转复和高能量除颤等作用,能在几秒钟内识别病人的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并能自动放电除颤,明显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猝死发生率,从而挽救病人的生命。
第三挡箭牌——定期随访ARVC/D患者应进行终生临床随访,应用心电图、心脏彩超及动态心电图等定期评价新发症状或症状恶化情况、心室形态和功能异常的进展和室性心律失常,进而重新评估心脏性猝死发生风险并选择最优治疗方案。
可根据患者年龄、症状和疾病的严重程度来进行随访(每1-2年1次)。
此外健康的基因携带者及其家庭成员也应该进行规律的临床评估(每2-3年1次),尤其在青春期和青年期。
ARVC/D是一逐渐进展性疾病,希望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预防来达到延缓疾病进程及降低猝死的目的。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朝着拥有更加健康的生活这一目标前进吧~(本文参照ARVC/D国际小组共识)
本文首发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