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彤心飞传原发性长QT综合征基因和临床
TUhjnbcbe - 2022/6/27 16:48:00
手上白癜风注意事项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210822/9347097.html

栏目介绍

彤心飞传是由医院心脏科刘彤教授和郑州医院心内科谷云飞共同推出的一档心血管前沿文献速读栏目。每期精选国际顶级期刊心血管领域的最新文献进行深度呈现,以期让国内相关专业人员可以同步跟踪学科进展,了解前沿动态资讯,获取最新研究结论。

长QT综合征(LQTS)通常表现为心电图QT间期延长伴晕厥或心源性猝死,常见于年轻人[1]。LQTS可由几种离子通道基因变异引起,其中最常见的是LQTS1型(LQT1)(KCNQ1),LQT2(KCNH2)和LQT3(SCN5A)型[2,3]。过去的二十年中,许多LQTS临床数据库研究了主要LQTS亚型的基因型-表型相关性[4,5],这些研究表明基因型、QT间期、年龄和性别是心律失常发生风险及对不同药物治疗反应的决定因素[6-8]。此外,有关LQT1和LQT2相关研究发现,不仅仅基因型,基因变异位点与心律失常事件风险均相关[9,10]。LQTS患者推荐β受体阻滞剂治疗[11],然而在LQT3患者中,盐酸美西律可有效缩短QT间期并改善患者临床预后[12,13]。因此,遗传学研究可以为LQTS患者确定基因特异性治疗和合适的临床管理。

然而,目前对LQTS基因变异电生理学效应的生物物理评估不完全支持基因-表型的相关性。青春期后的女性与先天性LQTS心律失常事件相关[7,14],但性别与基因型风险间的关联尚不明确。刚刚发表在JAMACardiology上的一项来自日本的研究[15]探讨了性别和LQTS变异基因位点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风险的相关性。

这项回顾性观察性研究入选年3月1日至年2月28日来自11个日本中心的名基因型阳性的患者。其中LQTS1型(LQT1),2型(LQT2)和3型(LQT3)(名先证者和家族成员),变异基因分别为KCNQ1(n=),KCNH2(n=)和SCN5A(n=)基因。基线资料见表1。

表1患者基线资料

LQT1型患者(9岁)首次心律失常发生年龄小于LQT2(15岁)和LQT3(13岁)。发生晕厥的比例在LQT1(40.7%)及LQT2(48.9%)中高于LQT3(29.3%)的患者。然而,LQT2(13.3%)和LQT3(12.9%)的患者发生心脏骤停和VF等致死事件的比例高于LQT1患者(7.7%)。

LQT1患者15岁前,未发现心律失常事件性别差异。相反,15岁后女性相较于男性其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更高(19.7%Vs4.5%,P=0.)(图1A和D)。与LQT1患者相似,LQT2患者中15岁前未观察到性别差异,15岁后女性发生心律失常事件的风险显著高于男性(55.2%Vs20.2%,P.)(图1B和E)。这种关联可能与激素性别差异有关。LQT3患者中,15岁前或15岁后没有观察到心律失常发生的性别差异(图1C和F)。

图1不同类型LQTS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的性别差异比较

LQT1患者中,基因变异位点在孔区域(第5至第6段[S5-S6孔])和非孔跨膜区域的患者与N/C末端变异的患者相比,心律失常发生风险更高(HR=1.60,95%CI:1.19-2.17;P=0.)(图2A)。具有S5-S6孔变异的LQT1患者致死事件尤其明显(图2B)。LQT2患者中,S5-S6孔变异发生心律失常事件的风险高于其他区域变异(HR=1.88,95%CI:1.44-2.44;P0.)(图2C)。LQT3患者中,近一半(43.1%)具有EK变异,但S5-S6孔变异的患者心脏事件风险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变异的患者(HR=4.2,95%CI:2.09-8.36;P0.)。

图2基因变异区域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性别亚组分析中,LQT1男性患者,首次事件与变异位点未见差异(图3A);LQT1女性患者中,变异位点在第一次事件方面存在显着差异:S5-S6孔区域变异与心律失常风险增加相关(图3B)。在LQT2患者中,男性女性患者S5-S6孔区域变异均与心律失常发生风险增高相关(图3C和D)。

图3基因变异区域与首例心脏事件的关系

包括晕厥,室颤或心脏骤停在内的第一次心脏事件的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见表2。QTc间期延长与LQT1男性女性患者的心脏事件发生相关(男性:HR=1.07,95%CI:1.02-1.12;女性:HR=1.06,95%CI:1.02-1.10);然而,LQT2患者中,QTc间期延长仅见于男性(HR=1.09,95%CI:1.03-1.15),但未见于女性(HR=1.03,95%CI:0.99-1.06)。在不同基因变异位置中,孔区域与LQT1女性心律失常事件增加相关(HR=1.88,95%CI:1.02-2.93;P=0.)。LQT2患者中,男性(HR=1.99,95%CI:1.11-3.57;P=0.02)和女性(HR=1.64,95%CI:1.18-2.27;P=0.)均存在孔区域变异与心律失常事件发生增加相关。

表2心脏事件发生的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

该回顾性分析提示,孔区域基因变异与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相关,性别相关的心律失常发生差异在LQT1和LQT2患者中存在,而在LQT3患者未观察到相关差异。

(参考文献见文末)

专家简介

刘彤,医院心脏科主任医师,教授,科研科科长,天津心脏病学研究所心房颤动诊疗中心副主任,天津市创新型人才(第一层次),首批天津市医学津门英才。医学博士/博士后(美国Cedars-Sinai医学中心),天津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脏起搏与射频消融、心房颤动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现任中华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起搏学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房颤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电学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第一届整合肿瘤心脏病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心脏联盟晕厥学会委员。天津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FrontiersinPhysiology》杂志(SCIIF4.)编委,《CardiologyResearchandPractice》杂志(SCIIF1.)编委,《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通讯编委。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3项。在JACC、Stroke、Heart等SCI杂志发表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文章80余篇,总引用次数次,主编及主译英文专著各1部,副主编专著2部。

谷云飞,郑州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现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脏重症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心血管分会青年常务委员、中国医促会心律与心电分全国委员、海医会心脏重症委员会河南分会秘书、河南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射频消融学组委员、河南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介入分会委员、河南省卒中学会心律失常房颤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房颤中心联盟秘书,洛阳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秘书,《实用心电学杂志》、《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医师在线》杂志编委,洛阳心脏网、循环在线

1
查看完整版本: 彤心飞传原发性长QT综合征基因和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