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非常棒,这技术太酷炫了,就像是给生命上了一道保险绳!”近日,在医院心律失常二病区,一位即将康复出院的患者高兴地说。
不久前,医院心律失常二病区主任王现青带领团队,成功为一位心梗搭桥术后反复室速患者,植入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
运用该技术植入的除颤设备埋藏在皮下,不直接接触心脏和血管,能够避免可能的血管损伤、减少潜在的系统感染风险、避免经静脉导线植入或拔除带来的相关并发症,为心脏性猝死的高危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接受新技术治疗的54岁患者姓禹,来自驻马店市。20年前,禹先生出现无明显诱因胸痛,被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医院做心脏搭桥手术后康复出院。5年前,禹先生再次出现胸痛症状,冠脉再次出现狭窄,医院后,在心脏冠脉置入支架。
数天前,禹先生突发胸闷、胸痛、心悸,医院就诊,被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力衰竭”,给予药物治疗后症状略有好转。正当其家人感到庆幸时,禹先生突然出现血压骤降、呼之不应。医院专家紧急实施电除颤及心肺复苏,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过来。
从此,禹先生每天都在恐惧中度过,生命遭受着威胁。面对这种情况,当地专家建议,医院治疗。经多方打听,家人带着禹先生来到郑州,找到医院心律失常二病区主任王现青主任。
心律失常、室速、室颤、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完善检查后,一系列诊断很快明确。患者多次心梗后发生严重心率失常,猝死风险极高,必须尽快手术植入除颤器。
考虑到患者年龄不是太大,植入除颤器后需要较为活跃的生活方式,王现青主任等专家深思熟虑后,决定为患者实施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植入术。
手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术前借助影像标画囊袋和切口位置,于左侧第5肋间沿腋中线走形切开皮肤7厘米,逐层分离皮下组织至筋膜层,做囊袋确保足够深度来容纳脉冲发生器。
专家们精准操作,在剑突左侧约1cm处切开皮肤2厘米,逐层分离皮下组织至筋膜层,通过隧道穿引针连接囊袋,再沿胸骨向上约14厘米处切开皮肤1厘米,逐层分离皮下组织至筋膜层,通过隧道穿引针连接剑突下切口,使用隧道穿引针将45厘米长的除颤电极从囊袋经隧道送至剑突下切口,固定电极中段,再使用隧道穿引针将电极经隧道送至胸骨上方切口,固定头端。
排气后,连接脉冲发生器,置入囊袋内,以抗生素生理盐水冲洗各术区及囊袋,逐层缝合肌肉筋膜层及皮下组织,术区纱布覆盖,手术贴包扎。术中诱颤,一次除颤复律成功,手术圆满成功,耗时约2小时。
王现青主任介绍,心脏性猝死是我国心血管病患者死亡的主要诱因,绝大多数心脏性猝死由室颤引起,及时有效地除颤,是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关键。S-ICD是在心脏性猝死预防领域取得革命性突破的新技术,不但能够提供与传统经静脉ICD相同的预防心脏骤停治疗效果,而且还有很多优势。
该技术把设备植入于皮下,不直接接触心脏和血管,能够很好地避免可能的血管损伤、减少潜在的系统感染风险,保留静脉通路,避免经静脉导线植入或拔除的相关并发症,为心脏性猝死的高危患者提供了新选择。不仅如此,患者植入该设备后,还不影响做1.5T核磁共振检查。因此,S-ICD更适合年轻、不需要起搏以及高感染风险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