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肢蹄病在世界范围内常见多发,是母猪遭淘汰的第二大原因是集约化程度高、大型养猪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该病的发生与种质、营养、现代饲养制度、环境卫生及病原微生物等多种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虽然肢蹄病一般不具有传染性,但其在猪场的发生率却很高,一般可达5%~10%,再加上该病治愈率较低,往往导致母猪过早淘汰,给养猪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应从后备母猪的选择与培育、重视母猪肢蹄健康检查、慎重的营养措施和猪床维护等方面着手控制肢蹄病的发生,以减少经济损失。
1.母猪肢蹄病发生的情况
在世界范围内,母猪肢蹄软弱综合症的发生率很高。Ojein和Larssene调查发现,96%的散养母猪和80%圈养母猪的蹄后侧部至少有1处损伤。Sukuma—ran等统计显示,头繁殖母猪的各类肢蹄病包括角质增生、蹄底损伤和蹄侧开裂等的发生率为37%。Stalder等检查头淘汰母猪发现,前后肢脚垫损伤率分别是67.5%和32.9%,前后肢蹄裂的比率分别是22.6%和18.1%。我国规模化猪场母猪肢蹄病的发生率一般在30%以上,陈铁桥等对湖南18个中小型养猪场头母猪进行了肢蹄病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患有肢蹄病的母猪头,发病率36%。张丽英等对龙海市等规模化猪场统计,母猪淘汰率为20%~30%,其中某场共有生产母猪头,母猪年淘汰数约为头,肢蹄疾病约占淘汰数的35%左右。此病对养猪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病因及症状
2.1品种因素
母猪肢蹄病的发生有明显的遗传因素,不同的品种其发病率存在明显差异。高度培育的瘦肉型猪发病率较高,臀部肌肉发育过度的猪尤其容易发生;而我国地方品种、外来品种与地方猪种的杂交猪种则较少发生,国内外研究表明,外来品种猪(如长白、大白和汉普夏等)的肢蹄病具备中等遗传力。现已知猪的先天性缺陷约有余种,其中约有20多种是受遗传基因影响的。表现在肢蹄部位的有:外翻腿、前肢粗大、屈曲腿、内趾过小、多趾、“X”状肢、“O”状肢等,在外来品种中长白母猪最易发生肢蹄病,大约克母猪次之,而杜洛克母猪的肢蹄病发生较少。
2.2环境因素
2.2.1气候因素
每年进入秋冬季节,猪场母猪裂蹄病发病率会明显升高,这主要是由于气候因素的影响。进入秋冬季,天气由暖转凉,猪体表毛细血管收缩,导致脂类物质分泌减少,蹄壳变硬变脆,易出现裂缝,从而导致蹄病的发生;另外,冬季风大寒冷、空气干燥使蹄壳变脆易裂,所以猪舍的开放程度对猪肢蹄部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2.2.2栏舍地面结构
地面质量的好坏不仅能影响舍内小气候和卫生状况,还直接导致母猪肢蹄病的发生。我国养猪业发展很快,除少数大型现代化设施养猪场外,一般中小型猪场多采用水泥结构地面,水泥地面一是不保暧,据测试表明:在寒冷的冬季,母猪躺卧在木板床上,其接触面温度达10℃需2小时左右,而躺卧在水泥地面上温度上升至l0℃则需8小时左右;二是水泥地面粗糙,母猪易患跛行、足垫损伤、蹄底增生、关节和软组织损伤;三是水泥地面光滑,遇到潮湿和冲洗地面,母猪易摔伤和骨折,造成母猪流产,特别是春季,母猪易患肢蹄风湿痛。有人对头患肢蹄病的母猪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标明,因水泥地面质量差而造成母猪患肢蹄病的有头,占86.5%,其中以蹄底增生和肢蹄外伤发病率最高,分别为27.9%和33.6%,由于地面光滑潮湿,使母猪滑倒,造成前肢或后肢高位性骨折的有19头,因骨折淘汰的母猪为12头。还有多数的养猪场都采用的是高床限位栏和铸铁漏缝地板,这种设施极易对母猪肢蹄造成损伤,并加速其磨损,另外,地面坡度大也是造成母猪肢蹄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地面坡度过大可造成母猪四肢、腱、韧带负重不均,加大对负重蹄的压力,造成肢蹄损伤。
2.2.3环境卫生
环境卫生的好坏也是影响母猪肢蹄病发病率的又一个重要因素。有些猪场夏天为了降温,经常多次冲洗猪栏,冲洗后又不及时清除污水,导致猪栏中存有大量积粪积尿,此时,硬地面和软地面加湿后变滑,而且母猪肢蹄长期浸泡在水或粪尿中,蹄壳变软,耐压强度降低,肢蹄部损伤机会增大。
2.3营养因素
2.3.1 能量
妊娠期母猪采食大量高能日粮,会降低胚胎存活率,影响哺乳性能,有的还会出现产后食欲差、体弱、肢蹄病。
2.3.2 蛋白质
后备母猪在培育过程中,饲给过高的蛋白质日粮,则会较多地发生骨软症。
2.3.3 维生素
维生素D能促进和加强钙、磷的吸收,调节血中钙磷水平,促进骨内钙盐沉积。长期缺乏维生素D时,除常发生与钙磷缺乏相同的症状外,常出现四肢跛行,严重时出现关节肿大,步态不稳,强直性痉挛、麻痹、瘫痪等。
生物素,又称为维生素H。在高温环境,如果日粮氧化酸败,生物素失活,可造成母猪生物素缺乏症。患病母猪病蹄仅能提举而不能着地。在预混料中,氯化胆碱和微量元素是影响生物素稳定的主要因素。廖晓松指出,不含胆碱和微量元素的维生素预混料,生物素损失率为0.3%,而在含胆碱和微量元素的复合预混料中,生物素损失率为8.6%。
2.3.4 矿物质
2.3.4.1 Ca、P含量及比例
猪饲料中Ca、P缺乏或平衡失调,严重的可导致骨软症,佝偻病和骨质疏松症。尤其是后备公猪和怀孕、哺乳母猪对Ca、P需要与平衡要求较高。
2.3.4.2 微量元素
当动物Se缺乏时,体内抗氧化功能降低,导致自由基增多,使生物膜发生脂质过氧化,生物膜的正常结构受到破坏,有可能导致肢蹄病。
Zn缺乏动物表现为生长停滞,食欲减退,皮肤角化。一般采食量可降低70%左右,因为Zn是味觉素的一部分;Zn参与胶原蛋白的形成,缺Zn动物除皮肤氧化外,还表现为羽毛磨损或被毛脱落。此外,缺Zn还影响繁殖,影响骨骼发育。缺Mn会使软骨生长受到损害,骨质疏松,关节肿大,导致骨骼出现广泛畸形。
Cu是CuZn-SOD和铜蓝蛋白的有效组分。当铜缺乏时,CuZn-SOD和铜蓝蛋白这两种主要抗氧成分均下降(Harris等,;Prohaska等,)。Prohaska还观察到Cu缺乏时,大、小鼠血浆和肝脏GSHP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及小鼠细胞色素C氧化酶,谷胱甘肽转移酶活性均下降,有可能导致肢蹄病。
F是动物体必需的基本元素,体内90%以上的氟存在骨和牙组织内。它参与骨组织的矿物化过程。但日粮中过多的F,在消化道与Ca结合成不溶性的氟化钙,影响钙的吸收,高氟和低钙刺激甲状旁腺,引发其机能亢进,促使骨骼脱钙、变形、疏松。
2.4细菌感染
有资料表明,很多母猪肢蹄病的发生与猪链球菌、葡萄球菌、猪丹*杆菌、化脓棒状杆菌和猪副嗜血杆菌等细菌感染有关,这些细菌侵害猪的蹄部、腕部、肘部等关节,在局部出现红、肿、热、痛,进而发生关节炎,从而引发四肢运动机能障碍。有的猪在四肢外部看不到明显的病变,但是细菌常侵害脊柱形成化脓灶,从而导致后躯瘫痪,部分猪早期因出现咬尾症之后,也常出现上述现象。
2.5年龄、运动
母猪肢蹄病的发病率随母猪的胎次、年龄增加而上升和症状加重,尤以蹄裂和蹄变形最突出。在加上母猪长期倒卧缺乏运动造成肢蹄部位血液循环不畅,致使蹄、腿部神经麻痹发展为瘫痪,多见于经产和产后母猪。
3.预防措施
在生产实践中,应根据本场情况及临床症状并结合实验室检测作出病因诊断,然后采取对因和对症治疗及综合性预防措施,以降低种母猪肢蹄病的发生率:
3.1制定合理科学的引种育种方案
在引种、育种过程中,根据不同品系猪的优缺点,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措施,克服种母猪的先天性弊端。可选择新美系的长白母猪与新英系的大白公猪交配,其杂交一代母猪可用作商品猪场的母本,其生产性能一般优良,并且肢蹄粗壮发达、坚实耐磨。
3.2提供营养全面均衡的全价饲料
必须喂给母猪全价营养平衡饲料,保证饲料中矿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和生物素的供给量;适当的钙、磷比例,多晒太阳,补充维生素D、维生素B,并经常给猪喂些晒干苜蓿、紫云英、大豆叶粉等,以防止维生素D缺乏症的发生;另外加大氨基酸铁络合物、氨基酸锰络合物、蛋氨酸锌、甘氨酸铜、酵母硒、酵母铬等有机微量元素的广泛应用。
3.3精细化管理,提高饲养人员责任心
加强管理的措施有很多,关键靠饲养人员具体地认真去落实。避免频繁换圈、合群;搞好栏舍卫生,保持地面清洁干燥;防止母猪跳圈、咬架、殴斗等行为发生;增加种母猪的运动和光照时间;调节母猪饲养密度,减少拥挤和踩踏;配种时选择体重适宜的种公猪,并选择有一定坡度、平坦无尖锐异物的地面进行等。平时一定要时刻注意观察猪群,如发现母猪群有口、蹄等出现水泡或破溃及有传染性的关节肿大、跛行等异常症状时,一定要结合临床和流行病学及必要的实验室检验,迅速对病情作出诊断,并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以免贻误病情造成更大的损失。
3.4加强运动
运动是预防母猪肢蹄病的主要措施。规模化猪场实行定位栏、高床饲养方式,母猪缺乏运动,是导致肢蹄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规模化猪场应建立母猪恢复栏、运动场,将断乳后的母猪饲养在恢复栏,待发情配种后确定已怀孕再养于限位栏,整个怀孕期间母猪要有计划的到运动场进行驱赶运动,以锻炼肢蹄。
总之,母猪肢蹄病作为规模化猪场的常见病之一,其形成的原因虽然较多,但基本上是可防可控的,有效的预防措施加上对影响因素的正确判断,再根据发病原因,标本兼治,则往往能取得不错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另外,定期采集母猪血液样本和饲料样本,到专业的检测机构进行检验,可对猪群抗体水平、健康状况及营养是否均衡等了然于胸,并根据检验结果对不足之处做适当调整,尽量使猪场母猪运行在人为可控的最佳状态,以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空间无限,让我们一起成长!-----
长按下图识别